Santa Madre 全天候補給伙伴 跑手在比賽與長課訓練期間經常需要補給,作為運動補給品專家的Santa Madre,為全面照顧跑手在比賽與訓練的前、中、後段需要,以獨特的製作技術,配合各類成份,製作出體貼跑手的能量啫喱及軟糖,方便跑手在不同時刻,均可迅速補給,保持最佳狀態。
羅映潮 - 變幻閃耀時 馬拉松訓練需要按部就班,訓練周期由數月至以年計,很難一蹴而就,然而近幾年賽事接連取消或延期,打亂跑手的訓練部署,對跑手來說如何在世事變幻中計劃訓練?長跑運動員羅映潮一直是個習慣計劃的人,意想不到人生的初馬卻一再延誤,原訂的初馬變成下年的東京馬拉松,意外地早前報了名的台北半馬則成為初馬前的一個試煉場。「兩個賽事日子相距很近,中間亦會在香港再跑一個半馬,所以兩場半馬便順理成章成為訓練項目之一。我喜歡有計劃,但當賽事未能如期舉行,我便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面對及重整訓練步伐。」
生涯野望-運動員的人生規劃指南 提到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很多人都會立時彈出幾個思考方向: 「做運動員係唔係幫到升大學?」 「退役係唔係只可以做教練?」 「個項目有冇體院資助?」 「做唔做到全職運動員?」 我們慶幸今天的運動員能有以上的煩惱,相比上一個世代,更多人開始關注運動員的發展,這個身份亦能帶動運動場以外的生活。這一期,我們嘗試微觀三位站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運動員對生涯規劃的看法,看看能帶來什麼啟示,另外亦宏觀不同機構為運動員提供的升學及就業計劃,齊來分析做運動員除了幫到升大學還有什麼。
生涯導航員 - 陳家豪 如果說Eddie是活在當下,亞彤是審慎瞻前,那家豪可能就是被變化鍛煉,由中學開始,一直以跑步作為人生的主軸,及至現在成立跑會,仍然跑手教練雙線發展,20多年的長跑生涯,自身已成了後輩的參考對象。「我的學生有很多都好成熟,知道自己的方向,會計算放多少時間做運動員,可以做多久運動員,或者做什麼職業可令自己繼續跑,我們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讓他們思考。」由學生運動員,到半工讀跑,再到大學進修,到現在成為教練仍繼續比賽,每一個階段的選擇與結果,都為學生帶來啟發。
三十非大限 - 杜詠彤 杜詠彤(亞彤)正正就是靠着運動成績入讀大學的例子。她自言讀書不夠好,因着排球的表現被大學校隊相中,畢業未幾,又申請到體院的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順遂如此,是否就不用規劃生涯?「在香港做一個長時間投資金錢去訓練與比賽的運動員,其實真的很難,香港是個好現實的地方,運動很容易成了一個嗜好,這更令人覺得要趁後生打多些波,當你差不多三十幾歲時,就要安安定定。」有沒有資助,運動員還是要面對年紀的問題,不過在亞彤眼中,30歲不是完結,計劃與變化,還是可以互相配合。
不如擁抱當下 - 林堡熙 如果讀者去年有留意綜藝節目《阿囡又戀嚟》的話,應該會記得當中個性突出令人又愛又恨的林堡熙 (Eddie),現實中,他除了是位演員,亦是香港閃避球代表隊的一員。運動員與演員都沒有明確的事業路線或晉升階梯,偏偏Eddie卻一直走在這兩條路上,「我覺得這世上沒有事情是你想做而做不到,有的話只是你不夠想,因為你想的話一定會搵到方法。」大概就是這份倔強,讓他在迷矇的前路上繼續昂首挺胸。
讓健康伴隨不同階段 -「大家減齡」獎賞計劃連繫運動與生活 「人無事先做到世界冠軍」,不論如何規劃人生,都需要健康體魄才能實踐目標,Eddie、亞彤與家豪經歷不同的運動員生涯,但卻同樣把健康放在生活首位,透過「大家減齡」獎賞程式,記錄日常活動數據,再以減齡科學,評估健康狀況,配合貼心的獎賞及積分計劃,以及與親友建立運動社群,讓你從個人到群體構築減齡生活。
樂滿跑途 聽著音樂跑步是很多跑友的習慣,素人跑手Alicia8年來的跑步生活也一直以音樂作為她的跑伴,即使兩年前開始接觸各類比賽,至後來加入跑會,與一班跑友並肩同行,每當回到一個人的練跑時間,Alicia總會帶上耳機,按當天的心情,為自己的訓練提供最佳的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