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護有道

山徑問題成因各異,絕非山路上鋪面所能一一解決。一直以來,我們並不反對修建山路,而是關注修建的方式是否恰當,是否合乎所需。造徑有道,護徑有法,必須思慮周詳,因此我們提倡以「手作步道」的方式來維護山徑,取代現代化工程建設。

手作步道是一套山徑的管理理念與工法,其主要原則是考量環境的人文和生態特質,就地取材,以人手的方式修築一條可持續的山徑。

手作步道著重從源頭處理問題 - 先進行實地視察,查找問題根源,再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判斷以何種工法在適當的地點進行復修。其好處是可因地制宜,適時進行維護,毋須等待問題惡化、達到一定工程規模才進行。手作步道也盡可能利用當地的天然材料,如石塊、塌樹、泥土和碎石等作建材,故此製成品更能融合自然環境,與天然景觀保持一致性。

手作步道會利用天然材料維修山徑

 

就地取得的建材,可倚靠人力或使用輕便的網袋、竹籮、甚至擔挑等工具協助搬運,避免另行開闢通道供車輛往來運送。在施工之時也是以剷子、鋤頭、十字鎬(翻釘)和鐵鎚等簡易工具為主,毋須使用挖泥機等大型機具。由於捨棄外來材料,故可減省資源的耗用,大幅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再者有限的施工範圍也能減少對山徑周邊自然生境的影響,對動植物的干擾亦可減到最低。

只需要簡單輕便的工具施工

此外,手作步道非常重視民眾的親身參與。在砌石築徑的過程中,不單能讓大眾了解各種山徑問題和常態維護山徑的必要性,也可培養他們責任感,達到公民教育的效果;而作為山徑使用者,也能以實際行動回饋山林,藉此加深與土地的連結。

人手的力量和工作速度比不上機械工具,因此手作步道往往被批評趕不上現代工程的效率。然而,手作的精神在於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相比只講求效率的現代化山徑工程,手作步道是以質代量、以靈活和彈性的工法替代死板僵化的工序、以持續的維護取代單次性的資源投入;在過程中也主動減低對環境的干擾,免於在事後彌償損失,既善用資源,亦減少浪費。由於參與者本身也是自然愛好者和山徑使用者,重視自然生態和景觀價值,亦深明使用者的需求和安全的重要性,可說是「我心、我手、建我路」,以眾人之力共建公共空間,而期間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和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更是機械化工程模式難以企及的。

手作步道有賴義工的參與

最後,手作步道也強調公私協力,由管理單位、市民及民間組織共同進行規劃、修葺和後續的維護工作。我們亦期望相關的政府部門嘗試在制度下作出改變,在資源上作出配合,促進官民合作,修建切合環境和使用者所需的行山徑。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