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多唔得,流汗少又唔得?中醫汗證,你係邊類型?

流汗是身體調節體溫的正常生理現象。當體溫升高,汗腺排出汗水,熱能就會隨水分經身體上的毛孔蒸發。正常人在體力勞動、進食辛辣食物、情緒緊張、衣服過厚、氣候炎熱等時候也會出汗。所謂「血汗同源」,於中醫角度,汗液為人體津液一種,與血液有密切關係。流汗太多,或流汗太少,都屬於病理現像。

渣打馬拉松2022
正常人在運動時,皆會出汗。📷 Conrad Yu

中醫理解的汗證,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發燒等)的影響,以汗出過度為主要表現的自汗或盜汗。常於白天時出汗,活動時更甚者稱為自汗。盜汗,則為晚上睡覺時出汗,醒後即停止。根據病人的症狀,汗證可分為以下幾類型。

肺衛不固證
臨床表現: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治法:益氣固表

營衛不和證
臨床表現: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法:調和營衛

心血不足證
臨床表現: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
治法:補心養血

陰虛火旺證
臨床表現: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邪熱鬱蒸證
症狀: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許多人以為,「爆汗」就能達到消脂效果,故一直追求運動量大的體育活動。然而,汗量與消脂效果並無太大關係,大汗淋漓後所失去的體重,其實只是身體排出的汗水。高強度運動或於高溫環境下運動,例如常見的HIIT及高溫瑜伽等,運動者流出的汗水比進行一般運動時為多,如在缺乏專業指導下盲目「爆汗」,血液循環加快反而會加重心臟負擔。此外,身體的電解質亦會伴隨水分蒸發而流失。一旦缺水和電解質失衡,運動者便容易出現頭暈、乏力及抽筋等情況。因此,奉勸各位千萬別為出汗而勉強,應要多注意身體狀況。當自覺氣促或心跳太快,就必須休息,也建議於運動後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運動時應選擇能快速吸汗,並能使汗水快速蒸發的運動衫褲。一般棉質衣物吸收汗水後,無法讓水分有效蒸發,濕透的棉質衣物會進一步帶走體溫,容易令人著涼,致外邪入侵。

渣打馬拉松2022
假如運動時難以出汗,可用水輕輕噴於皮膚上,有效降低表面皮膚溫度。📷 Conrad Yu

流汗太多是問題,那流汗太少又何以需要治理呢?中醫認為,正常人在春夏兩季時,陽氣疏泄,氣血會趨向於外,所以會出汗;而在秋冬時,陽氣則會匿藏,氣血趨向於內,所以身體偏向少汗或無汗。但若是經歷外邪入侵,腠理開闔失司即身體調節機能出現問題,應該流汗而無汗出者,則為病態。

中醫將「無汗出」分為兩大證型,分別為陰液虧損證及陽虛氣弱證。

陰液虧損證 
臨床表現:先天不足,或熱病傷陰、盛夏難忍、口乾咽燥、便如羊糞、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治法:養陰生津、滋益汗源

陽虛氣弱證 
臨床症狀:先天不足,或久病體弱、汗溢減少、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肌膚乾燥、舌淡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壯陽、滋潤肌膚

除了服用經醫生診斷後所開的藥方,以改善無汗出的問題外,起居上也可多作注意。運動時,可穿著寬鬆衣服以便排汗;假如真的難以出汗,亦可用水輕輕噴於皮膚上,有效降低表面皮膚溫度。飲食上,可多進食清熱解暑的食物,例如綠豆、西瓜、綠茶等,但脾胃虛寒人士需慎服,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進食。

資料來源:Sportsoho 專欄《中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