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籃球

  • 足球版《捍衛主場》的奇想

    無獨有偶,筆者對《捍衛主場》所採用的「街場主客制」賽事,也曾想像過足球的版本,但只流於空想階段。香港足球街場因規劃不完善而致面積不一,大如荔枝角公園可進行九對九的賽事,小如大圍冼次雲球場則進行七對七也覺擠迫。街場地面用料不一,雨戰時不同球場的濕滑程度有明顯分野。劃線的不同而令禁區大小不一,也直接影響參與者採取的戰術。上述源自規劃不完善的分野,反而為每個街場提供特色,內文所提及《捍衛主場》中的「主場優勢」,如舉行足球版的話可能更加明顯,令賽事更彰顯街場風味。
  • 八十後籃球人看今昔香港街籃文化

    影響街場水平和風格的因素
    1 . 二千年代的街場鄰近學校的籃球水平是一大因素,如沙田源禾路水平高,因為沙田學院和體藝,甚至林大輝的球員都會來打街場;九龍塘牛津道則與喇沙及拔萃位置接近。
    2 . 以往甲一賽事仍在麥花臣場館舉行時,旁邊的麥花臣街場因而聚集不少籃球高手,是當時香港街場的「聖殿」,二千年代能在此遇到不少甲一球員如方誠義。當甲一賽事移師到修頓場館進行後,街場「聖殿」的地位也轉移到場外的修頓街場。
    3 . 二千年代的九龍區高水平的街場,相比港島的較「矛」、較多hard foul,如尖東康達徑有不少南亞人士,他們普遍較多小動作侵犯對手。
  • Jason Yip—香港街籃故事

    與很多香港八十後的「屋邨仔」一樣,於馬鞍山耀安邨長大的葉嘉華(下稱:Jason),由於家庭不能應付遊戲機等奢侈的娛樂,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簡單直接、不耗成本的落樓下街場打波,並從此走向痴愛籃球的「不歸路」。Jason從街籃始接觸籃球,街場成為其青年時期的一部份;直至後來與友人展開名為SLAB的專案,於網站紀錄及介紹香港不同區域,以至海外街場;更主辦了宣揚街籃文化的《捍衛主場》賽事,以至獲邀主理啟業運動場翻新工程而為香港街場風貌帶來改變。一生與街籃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認識Jason的街籃故事,定能更全面認識香港街籃文化。
  • 【Cover Story】【花式講籃】如何定義街頭籃球文化?

    籃球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絕對是一項由細打到大的運動,由公園街場到室內運動場,總能聽到籃球拍打在地上的聲音;就算沒有試過親身上陣,人生中總有看過NBA比賽。但若然你在街場打波時,有人告訴你:「波,並唔係咁打」的話,你又會有甚麼想法?這次我們找來了不同的朋友,跟我們聊了一些他們對街頭籃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