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Yip—香港街籃故事
Jason Yip—香港街籃故事

葉嘉華Jason Yip,
前籃球雜誌《Jumpshoot》編輯,
啟業運動場活化計劃場地設計師,
現職體育管理
與很多香港八十後的「屋邨仔」一樣,於馬鞍山耀安邨長大的葉嘉華(下稱:Jason),由於家庭不能應付遊戲機等奢侈的娛樂,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簡單直接、不耗成本的落樓下街場打波,並從此走向痴愛籃球的「不歸路」。Jason從街籃始接觸籃球,街場成為其青年時期的一部份;直至後來與友人展開名為SLAB的專案,於網站紀錄及介紹香港不同區域,以至海外街場;更主辦了宣揚街籃文化的《捍衛主場》賽事,以至獲邀主理啟業運動場翻新工程而為香港街場風貌帶來改變。一生與街籃的關係密不可分,透過認識Jason的街籃故事,定能更全面認識香港街籃文化。
透過共識而成的圈子
馬鞍山是八十年代開發的新市鎮,據Jason描述,當時「馬鞍山街籃圈」,就是圍繞最早落成的就是耀安邨和相連的恆安邨。當時並未有普及的互聯網,但該區的「街籃人」,都有不成文的共識和規定:「耀安邨耀信樓樓下位置較高的籃球場(俗稱:耀信場),大家有共識是馬鞍山水平最高的街場,稱霸該場地等同稱霸馬鞍山街籃圈。」
「跟隊」,是在使用者的共識下、香港街場的不成文制度,而在這個制度下,街場成為體現「有能者居之」精神的場地:「當時耀安邨眾多街場中,耀信場的地板是唯一已鋪上瀝青,籃板也是最新,因此大家都希望在這裡打球。然而在『跟隊』的規則下,最有實力的球隊,才能得到這最優質場地的最大佔用權。」Jason指九十至二千年代初的高峰時期,週末晚上的耀信場,每邊半場都有十支球隊跟隊。至少共六十人聚集於街場的光景,也可說是街場文化興盛的最佳反映。
二千年代始至今,不少使用者透過康文署租場,得到有法可依的街場佔用權,這現象湧現於不論籃球及足球的街場。在透過共識而建立、不成文的「跟隊」制度下落敗而導致失去使用權的體驗,成為八十後的集體回憶:「在『跟隊』制度下,為了能打更多場數,逼使了我推動自己進步,而這上進心對日後工作也有幫助,這終生受用的心態是街場文化所帶給我的。」

街籃呈現不同區域生活文化
正如影響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神級漫畫《Slam Dunk》的概念一樣,稱霸神奈川縣後,目光自然放在全國,香港的街場文化也是層層遞進的:「當時街籃圈內已有共識,如稱霸耀信場,即稱霸馬鞍山街籃圈。之後想挑戰更高層次,就要離開馬鞍山赴曾大屋及源禾路兩個沙田區街籃圈金字塔的頂端,挑戰來自沙田各屋邨的高手。」高中時期的Jason,亦開始與當年耀信場所結識的戰友(即後來SLAB的共同創辦人),一同離開沙田區赴集結不同地區高手的香港中心街場如尖東康達徑和旺角麥花臣,甚至偶爾過海赴維多利亞公園及修頓球場等挑戰,擴闊人際網絡的同時,也見識不同區域的文化。
Jason指雖然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港島區街場球員的籃球風格及強項,確實與九龍及新界有別:「以尖東及維園的比較為例,集結九龍及新界各區高手的尖東,防守相當狼狠,籃板球的爭奪也硬朗和激烈;相比之下維園的高手相對斯文,主要以較準繩的投籃取勝,也相對不執著於籃板球的爭奪。」Jason認為這些差異,與地區的生活方式相關,街籃,或多或少是香港不同地域生活文化的反映:「可能與當時新界九龍的家庭較多以體力勞動為主,衍生出的風氣相關。」
不同環境和氛圍 街場的獨有魅力
熱愛打街籃而走遍香港各區街場,而街場各有特色、不盡相同的環境,也令Jason深深著迷,以至以SLAB名義設立網站,紀錄香港特色街場:「中學時期透過踏單車接觸不同地區的街場,發現原來香港有很多不同氛圍、感覺和環境的街場,如大圍銅鑼灣村橋底籃球場,萌生紀錄各街場的念頭。」

Jason於SLAB網頁所紀錄的不止香港街場,更包攬台北、日本及紐約,日本街場多以石屎地作地面,以及通窿的籃板設計,都以減低聲浪為目的,反映日本人體貼的個性。

Jason指大圍銅鑼灣村橋底的籃球場頗具特色,猶如鐵籠,有外國街場的感覺。
網站除了吸引全港不少街籃擁戴者的關注,亦令SLAB得到品牌的注意並受邀合作:「我自身街場的經歷,加上品牌策劃人的啟發,衍生出舉辦以街場作為賽場、名為《捍衛主場》的賽事。」這個舉辦了兩屆,因疫情而停辦的跨區街籃比賽,由球員自由組隊報名參與,參賽球隊從全港自選一個街場作為「主場」,要先後捍衛自己「主場」及作客赴對手「主場」挑戰。

《捍衛主場》賽事得到世界頂尖籃球巨星LeBron James現身支持,聽到「大帝」親口跟自己說了一句「good job」,讓Jason畢生難忘。
Jason透過舉辦賽事,意外地發現之前沒有感受過的街場獨有魅力:「透過賽事發現主場優勢確實存在,根據紀錄,主場球隊約有七成之高的勝率,第一屆公開組冠軍球隊—同盟,於其主場荃灣東亞籃球場更錄得主勝!」Jason認為造就出主場優勢,除了球員熟悉場地的籃框高度和劃線位置外,更加關鍵是「打慣打熟」:「球員習慣於其主場打波的感覺,以大埔三育球場為例,作客的球員就未必習慣投籃時籃框後有火車經過的感覺。」Jason指這「主場優勢」反映街場有趣地方,在於每個球場周遭環境都有不同。
相隔三十年重遊舊地,耀安邨耀信場正是Jason街籃故事的開端。

街場:體現籃球作為生活一部份的態度
第一屆十九歲以下組別冠軍—Taipo Kids於大埔三育主場出戰時,得到大批友人及街坊到場支持的畫面,讓Jason透過街場感受到久違的人情味。「我喜歡透過街場所建立、較純粹的感情,我現時三個最好的朋友也是透過街場認識。街場的波友感情更純粹,不如參與正式球隊般與隊友具競爭性、有利害關係。」加入正式的籃球隊,球員便有責任去跟隨球隊的模式打波,相比之下Jason自問更喜歡在街場,純粹地透過籃球得到樂趣,而且認為街籃更能融入生活當中:「在香港你不能夠突然興之所至,就步入體育館打波,反而街場給予我隨時隨地也能打籃球的地方,更體現打籃球是為我生活一部份的態度。」
Jason喜歡透過街籃,享受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即使到日本公幹,也必定會尋找不同街場,透過街籃認識當地人:「不需要懂得日文,我也可透過籃球這共同語言結識不同人,更曾因而遇上想像不到的機遇,如在日本街場認識一位出版社社長並獲邀寫書,以外地人視角分享如何透過籃球認識湘南。」

因為於啟業運動場舉行《捍衛主場》的決賽,SLAB得到商場管理公司民坊邀請,主理場地的活化計劃:「感恩人生做了一件事改變香港運動圈生態,以及改變自己的城市的風貌。」
今昔街籃世代:統一標準vs個人風格
時光可變,世界可變,香港街籃文化亦都變遷:「小時候我們沒有太多素材可以模仿,即使看NBA影片也只能透過約一星期一次的電視節目,因此很多運球和上籃的動作及技術,都是自己透過在街場摸索出來。」Jason指現時在互聯網盛行的年代,街場的球員相比昔日略欠個人特色,因當紅NBA球星的打法和動作會成為當時的潮流甚至「標準」,大大影響街場的球員,令球員的風格都趨向統一。
「當我擔任校隊教練時,就不會要求學生追求『標準』動作,曾有一位學生投籃動作奇怪而被批評,但他的命中率高,那為何要追求所謂『標準』?」Jason認為現今的年青球員應同時透過參考「標準」以及自我摸索,雙管齊下,去尋找最合適自己的動作,因他相信籃球沒有對或錯的動作,只有憑數據判定那一個動作的準繩度較高:「昔日源禾路就有一位充滿個人特色的『鈎手阿叔』,他在任何位置和情況,都以鈎手投射三分球。對他來說鈎手就是最好的投籃動作,而結果他的三分球命中率達七成之高,難道你能批評他不『標準』?」

大埔主場戰所展現的人情味,讓以往覺得現代人較冷漠的Jason改觀。
走遍無數街場,但位於湘南、坐擁海景的平塚海濱公園,是Jason的最愛,沒有之一。


希望了解更多Jason Yip的街籃故事,可按以下連結收聽Sportunes專訪:https://www.sportsoho.com/sportunes/ST22/clrfvg95300ak01x800dwb4dq/-
//延伸閱讀//

Text:Leo
Photo:Peyton、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