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版《捍衛主場》的奇想
足球版《捍衛主場》的奇想

筆者Leo分享,1988年出生,二千年代街足愛好者。
無獨有偶,筆者對《捍衛主場》所採用的「街場主客制」賽事,也曾想像過足球的版本,但只流於空想階段。香港足球街場因規劃不完善而致面積不一,大如荔枝角公園可進行九對九的賽事,小如大圍冼次雲球場則進行七對七也覺擠迫。街場地面用料不一,雨戰時不同球場的濕滑程度有明顯分野。劃線的不同而令禁區大小不一,也直接影響參與者採取的戰術。上述源自規劃不完善的分野,反而為每個街場提供特色,內文所提及《捍衛主場》中的「主場優勢」,如舉行足球版的話可能更加明顯,令賽事更彰顯街場風味。
加上來自不同地區、成長背景甚至種族所帶來的球隊風格分野,足球版本的《捍衛主場》如成事,相信頗有特色。內文亦提及到Jason從大埔三育主場戰中所感受到的人情味,令筆者想起一場私league賽事,球員都居住長洲、名為長洲朋友的球隊,於長洲北帝廟球場迎戰外來對手,在長洲居民熱烈支持下真正捍衛主場,該份人情味是街場所獨有的。筆者回憶起小時候參與街足賽事,在「睇住自己大」的街場叔伯支持下,迎戰從別的屋邨前來挑戰的「外敵」。
其實更為懷念的,是一晚超過五十多人於同一街場「跟隊」的盛放。街籃文化比起Jason年青時所處的年代,或多或少稍為息微,但仍算熱鬧。現今足球愛好者為確保參與時間,寧願選擇租場而不「跟隊」;另外現今青少年娛樂選擇多,足球人口減少,但青少年加入正式球隊的機會卻比昔日多,以致街場十室九空,街足文化可說是已經沒落,街籃依然存在實讓筆者既羨且慕。那種每晚街場都上演拚過你死我活、各不相讓的「跟隊」賽,已成為八、九十後街足愛好者的集體回憶。
Text:Leo
Photo:Peyton、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