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半學童疫情下運動量不足 影響身心發展及健康

九成半學童疫情下運動量不足 影響身心發展及健康

對青少年及學童而言,運動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而缺乏運動,對他們的身心發展影響很大。疫情至今已有500多天,本來已經運動量少的香港人,在經歷了4波疫情下,運動量更加是少之又少,浸會大學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一項調查發現,高達九成半受訪家長表示,子女在疫情下的運動量,未能達到世衛建議,即每天運動最少一小時,當中更有一成半指,子女每天均沒有做運動,情況令人擔憂。

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於今年四至五月,訪問一千三百名幼稚園及小學生家長,發現有七成受訪家長指,子女平均每天做少於半小時運動,有一成家長指出,子女平均每天做半小時至一小時運動,只有半成受訪家長表示,子女平均每天做一小時以上運動,達到世衛建議。加上,有三成家長反映子女進食餐數增多,因此逾六成學童的體重有所增加,平均增加3.8至4公斤。

家長正與子女進行親子遊戲

疫情前家長與子女的親子遊戲,有一定運動量,讓子女身心健康。

浸大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香港學童運動量本來已經不多,疫情下更有一成半學童沒有做運動,在家時間長亦會增加進食量,導致體重增加及肥胖,增加成年後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影響學童身心發展和社交能力。

尤其在疫情下,長時間留在家中,已有一定程度對學童及青少年造成抑鬱或焦慮等負面情緒,若運動量或運動頻率太低,他們會有更高的抑鬱及焦慮傾向,對青年的精神健康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運動在他們的心理上,是跳出情緒陰霾的出口,而且帶來不少好處,這些好處不單是短暫的快樂,更是情緒以至行為模式的改變,亦對他們的學習表現有著密切關係,可見運動不單影響學童及青年的生理健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或發展也是重要角色。

每日運動最少六十分鐘可對學童的生理、心理、智力、認知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學業有良好幫助,建議家長可安排子女每天分幾次做運動,以累積最少一小時運動量。此外,家長亦可與學童一起運動,以身作則同時以此作健康的親子活動,減少雙方長時間在家的負面情緒。建議包含不同運動種類,如肌力訓練以及帶氧運動,讓身體有全面的發展及健康的成長,疫情下也可以虛擬運動如虛擬實境單車或流行的健身環等,增加運動趣味,吸引學童提升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