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D1初體驗|施傅睇體

學界D1初體驗|施傅睇體

學界比賽是大部分熱愛運動學生全年最重視的課外活動,本年度筆者任教學校的區域將籃、足、排三項參與人口最多的項目,按上屆比賽成績分成兩組(D1及D2),不論在比賽過程、氣氛或部署每一場比賽,都跟以往有不同的感覺。

施傅睇體

賽制簡介:

第一組別(D1):

根據上年度成績首八隊,分配於第一組。初賽採分組單循環,決賽每組首次名採單循環爭奪冠、亞、季、殿軍,餘下四隊亦以單循環爭奪五至八名。初賽成績計入決賽階段。賽事按學校團體學年成績採升降制度,第一組別團體總分最末名次之兩間學校將於來年降落至第二組別作賽。

第二組別(D2):

初賽採分組單循環,複決賽以淘汰制形式進行。第二組別團體總分首二名則於來年升上第一組別比賽。

分秒必爭 整體水平提升

筆者帶領女子排球隊及男子足球隊初嘗D1的比賽,跟以往不同的是學校水平差距拉近,在初賽階段已經充滿著節奏快、體力要求大的賽事,學生們長期在如此高強度的氛圍下作賽,要有效應對對手必先於比賽以外從技術、戰術、體格和心理質素等範疇都需要提升。日子有功下,發現去到學年尾段,大部分D1學校的整體水平均見進步,這對於相關項目的發展是一件好事。

施傅睇體

競爭性加強 賽事更緊張刺激

如上文提及,不論在D1或D2,各參賽隊伍實力差距相近,以至比賽每一局、每一分,都比以往更影響最終名次。筆者於上學期高中的女排初賽中,戰勝最後晉身精英賽的學校,惜於另一場賽事的關鍵時刻失準下敗於對手,最終六戰五勝獲得高中賽事的第五名。相比以往賽制,取得六戰五勝的成績或許已經奪得最少一席季軍,甚至獲得精英賽代表資格。在男足比賽中,我們亦曾以下風球隊的身份爆冷迫和最終獲獎牌的隊伍。以上正是讓參賽同學體驗到全力以赴,時刻需要謹慎的重要性,因為只要稍一犯錯,就會從目標的前四名跌至需要護級的狀況。

以筆者的女排隊為例,高年級比賽失利後,初級組隊員早已了解下半學年每場球賽的重要性,二月份小組初賽的一次失準,亦真正令我們感受到第一次的降班危機,整個下半學年都在為這場初賽幾分鐘的失誤而去作補救,最終要去到五月下旬的最後一個比賽天,才靠全體隊員努力奮鬥下返回正軌,贏得最後一場比賽,得以護級並能於來年繼續參與D1賽事。(值得一提是筆者在護級三個月的過程中,收到一位又一位友校教練老師給己隊和本人的祝福和鼓勵,藉此向他們說聲多謝)

穩定賽期有助推行長線計劃

對比D2,第一組別的賽事因為編於室內體育館進行,賽事不受任何天氣狀況所影響,穩定的賽期讓每間學校可以及早制訂整季的訓練計劃,在主要賽期前後就不同主題作訓練,隊員比以往成熟、更專業。對於校內參加多於一個項目的學生,時間安排亦見規律,學生能藉此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

後備隊員場上發揮機會減少

對比舊制度,唯一的憾事是新秀或能力較弱的成員出賽機會大大減少。以往的比賽制度在小組初賽總有與一些差距大的學校對戰,如上文所說D1各球隊實力差距拉近,而且在緊張的賽事中每一局甚或每一球都沒有失誤空間,變相減少新秀或第二、三梯隊落場的空間,當她們不夠出賽經驗,影響未來接班或整體球隊的發展,因此現時需要為這班隊員尋找學界以外的賽事。

展望

整體來說,新的比賽制度預期會令整區籃、足、排三項球類的水平提升,學生明白賽事強度加大後,對於訓練時給予自己的要求甚至個人對團隊的投入感、參與感均需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學界比賽是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最大型及最具代表性的運動比賽,近年媒體關注度亦有所增加,希望藉著各社區比賽水平及可觀性提高下,有更多有心人投入於學界比賽,讓更多學童受惠。

Text、Photo:施富強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