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穎 心之修道|Side Story

心之修道|Side Story

單純因為瘦削、體弱多病,因而希望強身健體的初心出發,李玨穎(下稱:Tony)習柔道逾十年,鍛鍊出外在強健的體格,更重要是經歷了漫長的內心修行:認識自己、發現恐懼、面對恐懼、放下執念、以至找到更高層次的追求。柔道場上要擊敗的不單是眼前的對手,更重要是將自己內心弱小的一面摔破,繼而變強!

李玨穎小檔案
香港81公斤級柔道代表

主要榮譽:
2022 亞洲柔道公開賽(黎巴嫩)銅牌
2023 亞洲柔道公開賽(台北)銅牌
2023 亞洲柔道公開賽(香港)銅牌
2024 非洲柔道公開賽(突尼西亞)銅牌
2024 非洲柔道公開賽(摩洛哥)銅牌

 

認識自我

全職訓練的日子好不刻苦,一星期五天半、每天兩課的訓練,當中不外乎跑樓梯、健身、舉重及技術訓練,但體力上挑戰再艱難,也遠遠不及克服心理上的折磨痛苦:「跑步和健身中的速度和重量等都能夠量化,有實際數字可依,能確切得悉有否進步。反而柔道技術不能量化進度,經常出現付出了努力卻原地踏步,甚或場上表現退步的情況,導致心理上容易感氣餒。」

起步時仍為一瓶空樽,單單跟隨前人訂立的訓練埋頭努力衝,已能進步。Tony入讀大學後,當初的空樽已盛得滿滿,需要靠自己摸索才能尋覓合適的技術訓練方向,以致進度飄忽。達到樽頸位,Tony大學時期開始寫日記至今,紀錄每天的技術訓練:「紀錄的過程,給予自己抽身出來,以第三身角度審視自己的空間。」

從小到大參加七十三公斤級賽事的Tony,指自己「絕對更適合八十一公斤級」:「我的打法較慢,然而七十三公斤級的對手速度很快;自己最舒服的打法是以低位攝入的方式破壞對手重心,面對七十三公斤級普遍比自己矮小的對手,較難得心應手地發揮。」踏入成人賽之初,Tony三年未曾得到獎項,體院的資助更因而一度被中斷,而2022年轉級別後,成為Tony柔道生涯一大轉捩點,證明他對自己的能力和特性,有絕對準確的理解。「升級後我也不需花太多心力於減磅,能專注於技術訓練,而且免卻了因減磅時長期飲食不足而致的疲累,訓練因而也更有效。2022年尾於黎巴嫩的亞洲公開賽得到銅牌,首奪成人賽獎項,重新達到體院資助的資格外,更重要是重獲場上的信心。」

嘗試.摸索

認識自己,走正確的方向後,方能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而探索,需要嘗試。「小時候我都以拿手的招式『內股』而長期獲得成功,因此只專注鑽研這招式。但直至轉戰成人賽,大部份的對手都知道我只懂『內股』後,開始不奏效。」Tony指長年賴以成功的方法失敗,被逼到盡頭下,令自己需要踏出嘗試一步。

嘗試,除了讓發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讓Tony重拾柔道樂趣:「很多『內股』以外的其他動作都不太熟悉,一開始頗不習慣,但在嘗試的過程,好奇心無意中得到頗大滿足,以往青年時期只顧鑽研『內股』時曾覺得柔道沉悶,不再感新鮮。」踏出嘗試一步,也令Tony於柔道以外,生活上各方面也更願意嘗試新事物,前文提及後來的寫日記及轉級別,說不定也與嘗試態度有所關連。

每個國家選手風格和強項不盡相同,每個選手有各自的個人特點,因此柔道賽場上,特別講求透過累積經驗,自我領會應對不同對手的方式。「浸淫愈長時間代表愈多機會摸索,愈多機會透過與不同風格和技術的對手對疊,從而嘗試不同招式,才能摸索出合適自己的應對方法,但大前提,先要有嘗試不同方法的心態,才能把握這些實戰機會。」

恐懼.發現.面對

「小六第一次離港,參加一個泰國舉辦的國際賽,面對的是早熟得已長出胸毛的哈薩克對手,記得自己出場前更腳震。然而即使在較有信心的本地賽,賽前認為自己會得勝的壓力,也會令我緊張。」Tony指小時候考試及公開發言等場合,已發現自己容易緊張,但在柔道場上,緊張感會更直接地展示給面前的對手得悉,恐懼來得更加赤裸。

「緊張是源自對自己的要求,總希望自己能展示最好的表現,因而形成壓力,轉移成緊張的情緒。」透過柔道,Tony認識自己內心的恐懼,而且在賽場上要正視站在眼前「活生生的恐懼」。最後Tony也透過柔道,開始學會如何面對恐懼。

「自己是想得很多的人,賽前通常會過份仔細地預想比賽內容,因此有很多細節會希望自己在比賽時做到,這反而給予自己壓力而緊張,賽前及賽事進行時都腳軟。」Tony指現時會放下以往過多的執著,只計劃執行兩至三個較大的指令,從而減低緊張感。

勝負.執念.平衡

「我的恐懼是源自害怕失敗,害怕輸,把勝負看得太重。」展示自己最好表現的期許外,對成敗看得太重也讓Tony構成壓力而緊張:「小時候一次在香港舉行的國際賽銅牌戰對上一位本地選手,身邊的人都認為我必定會贏,聽到這句說話後即感極大壓力,結果落敗後我立即衝入廁所關在廁格內嚎哭逾一小時。」Tony指那一次崩潰過後,坐在運動場外觀看街上途人,發覺自己猶如活在世界末日之時,但其他人依舊如常生活,那個畫面讓他深刻反思,開始發現一次的失敗,並不如自己想像中般大。

發現需要學會面對失敗後,在踏入成人賽不斷失敗的頭三年時期,Tony卻險走火入魔,走向另一極端。「以前過度重視成敗,大學時期轉以完全不在乎的心態去面對比賽,以令自己不會再因失敗而崩潰。」然而任何運動都需要爭勝心,沒有爭勝的慾望作推動力,或多或少影響訓練成效。現時的Tony嘗試拿捏平衡,將勝負稍為放後,但都要在乎。「不論失敗或成功,都只是那一日的事,不代表所有;失敗會失落,成功會慶祝,下一天重新開始。」

柔道:表達自己之藝術

能夠將勝負置後,放下過份追求成功的執念,契機是有更高的追求,取代了勝利:由當初強身健體,到爭取勝利,直至現時希望透過柔道,表達自己。「自己很崇拜藝術家們,能夠透過不同藝術形式去表達自己。柔道是Martial Art,雖然目標是要擊敗對手,但同時也是一種Art。我希望自己能透過柔道這門『藝術』、在柔道場上自由地表達自己個人風格,甚至發揮創意,展示具創造性的技術。」

以往循規蹈矩地跟隨指示去訓練和學習,現時已深入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的優缺點、適合什麼的Tony,希望尋求打破框框:「香港大部份主流打法都是跟隨傳統的觀念,如矮小的選手專攻過肩摔等既有概念。現時我即使能以一個攻擊動作有效率地得分,也希望嘗試尋求不同方法作攻擊對方同一部位而得分,建立我所追求的多變風格!」

以往常在開賽前感到緊張而腳軟,影響發揮,但現時Tony了解到,緊張是必然發生。「我開始懂得與恐懼和解。現在的我面對比賽,也是會恐懼,但適量的緊張其實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因此我不會完全抗拒,並且迎接緊張的來臨,但會嘗試令自己得到最好的平衡。」所謂平衡,Tony賽前會對自己說:今次比賽的首要目標,最重要是能表達自己,勝負是其次。「即使獲勝但不能呈現自己風格,也不會很滿足。」

Text:Leo
Photo:Peyton、AL Lam、Stephen Yau、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