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上的性別絮思 跨性別選手的比賽權與公平性

運動場上的性別絮思 跨性別選手的比賽權與公平性

「跨性別」這個名詞,在大眾眼中已不再陌生,在運動界近來更是熱話,事關國際上不少大型賽事,近年都不難看見跨性別運動員的身影,由觀眾、運動員及主辦單位的反應,以至比賽賽果,都引起各界討論,當中有支持有反對,涉及的討論點亦非常廣泛。

事實上,跨性別運動員的議題並非新鮮事,回顧過去不少運動員也因自身的性別認同,甚至是身體結構而成為焦點,各大賽事的主辦單位也不斷汲取經驗作出改變,新聞上看到的相片、賽果以及言論,背後包含著比賽場上看不見的科學、制度及文化思辯。

風眼中的運動員

Renee

蕾妮(Renée Richards)

蕾妮可能是運動史上第一位參與公開大型賽事的跨性別運動員,本為男性,任職醫生的Richard Raskind於1975年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並改名Renée Richard,未幾即參與拉霍亞灣網球賽的女子組賽事並奪得冠軍,傳媒因此揭發其跨性別的身份,美國網球協會因此制定「染色體(Chromosome)檢驗」以限制Renée參與美國網球錦標賽,事件鬧上法庭,最後Renée勝訴,成為首個參與美國網球公開賽的跨性別球手。

薩美雅(Caster Semenya) 

薩美雅的故事可謂本世紀運動員性別議題的開端。南非田徑運動員薩美雅2009年奪得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800米金牌及1,500米銀牌,一舉成名後外界隨即質疑其性別,國際田徑總會要求她進行性別檢測,而基於私隱理由,檢測結果沒有公開,並以「高雄性激素徵狀」描述薩美雅的情況。由於不涉及禁藥等問題,薩美雅仍能繼續參加各項公開賽,直到2019年2月國際田徑總會裁定薩美雅須降低體內睾酮素水平,方可參加總會的賽事,由於薩美雅拒絕以服藥降低體內睾酮素水平,故此無緣東京奧運。

Caster
Laurel

哈伯德(Laurel Hubbard)

那邊廂薩美雅因性別爭議而無緣東奧,這邊廂卻有跨性別舉重選手成功踏上東奧舞台。哈伯德於2012年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並多次參與國際舉重賽事,在女子組中奪得獎項;2021年的東奧,哈伯德符合了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要求,登上了奧運舞台,雖然最後與獎牌無緣,但仍引起不少有關公平性的爭議。

莉亞(Lia Thomas)

就讀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莉亞在去年開始打破母校多項女子自由泳紀錄,並在今年全美大學體育協會錦標賽的女子500米自由泳中奪冠,成為全美第一位游泳冠軍的變性選手,事件引起多位選手及家長抗議,當中更有莉亞的隊友。對此,全美大學體育協會表明不會為跨性別選手設定參賽限制,而國際游泳聯會則在今年六月投票通過新規定,禁止12歲之後變性或經歷過任何階段男性青春期發育的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項目頂級賽事。

Lia

爭議多面睇

面對以上幾個事例,讀者可能會有不少疑問,同一個東奧,為何有些跨性別選手可以參賽,有些卻不行?什麼機構可以主宰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權利?為何新聞一般只關注跨性別女運動員?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思考。

1. 生理分析

睪酮是人體分泌的一種激素,為肌肉提供力量。一般情況下,成年男性分泌睪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分泌量的約二十倍,體內含量是成年女性的七至八倍,因此男性的力量比女性大。國際奧委會一向有就跨性別運動員體內的睪酮濃度提出限制,以維持跨性別女運動員參賽時的公平性,最近的要求為只須在作賽時前一年維持體內睪酮在10nmol/L以下便符合資格。以上述的薩美雅與哈伯德為例,薩美雅生理性別為女性,但因其「高雄性激素徵狀」以至未能符合奧運女子組的參賽要求,相反哈伯德在接受激素治療後,睪酮的濃度符合奧委會的要求,因此可以參賽。

睪酮無疑是量度跨性別選手是否符合賽事性別要求的考慮因素之一,不過運動除了講求力量,更講求肌肉量,不少研究指出,即使跨性別人士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睪酮含量與女性無異,但生理性別為男性的人,青春期的發育已令其肌肉量、身高、體重等與女性有明顯分別,由此,國際游泳聯會以12歲作為界線,禁止在12歲後進行變性手術的運動員參與賽事,亦是有其科學根據。

思考問題:
1.    生理上,有什麼因素可以定義一個人是否女性或男性?
2.    女運動員也有機會因睪酮濃度過高而用到藥物治療減低睪酮指數,此舉是否本末倒置?
3.    即使同為女性,肌肉量、身高以及體重都可以有很大差異,以性別來規限運動員於同一組別參賽是否一定公平?

2. 賽例制訂

上文提到,奧委會針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賽有其規定,不過規定基本上只適用於奧運,而運動員要走上奧運舞台,則要在奧運前一年參與所屬項目的各項國際賽事,簡單而言,就是要參與所屬項目的國際聯會舉辦的賽事,從中爭取分數與排名,至於聯會對跨性別選手參賽的規定,奧委會雖然沒有限制,不過去年卻發表了〈性別認同和性別差異的公平、包容和無差別待遇框架〉一文,以供各大小體育機構參考。

〈性別認同和性別差異的公平、包容和無差別待遇框架〉的十項參考準則:
1.    包容
2.    傷害預防
3.    無差別待遇
4.    公平
5.    無優勢推定
6.    循證研究方法
7.    身心自主權至上
8.    利益相關者中心研究方法
9.    隱私權
10.  定期審查

正如國際泳聯因應泳手進行變性手術的年紀作決定選手能否參賽,其他聯會也可就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設立規定,例如設立跨性別的組別讓他們作賽,或跨性別運動員應全編入男子組等。

思考問題:
1.    設立「跨性別」組讓跨性別選手作賽是否最公平做法?
2.    除了性別外,聯會在制定參賽資格時,可以加入什麼生物標識作考慮?(如體重分級)

3. 文化角力

從上文提及的新聞可以看到,大眾比較關心跨性別女運動員參與女子組賽事的情況,其實跨性別男運動員參與男子組的賽事也不罕見,但他們能勝出比賽的機會相對地低很多,因此關注度也相對低。這也令人聯想到,傳統男女二元分類是否仍然能應付複雜的社會結構?運動比賽只是性別議題中比較明顯涉及利害衝突的角力場所,運動場上的勝負,背後追求的公平、參與權等,在日常生活上也可變換成資源分配、就業機會等議題;社會應如何處理性別平權帶來的衝擊,並非只是體育機構需要費心的問題。

思考問題:
1.    作為觀眾,如何表達自己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與賽事的態度?

參考資料:
1.    劉致廷. (2015, July 13). 挑戰職業網壇禁忌的跨性別拓荒者:Renee Richards.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57047?mode=whole 
2.    陳子軒. (2022, April 9). 運動場的終極難題:跨性別與性別發展差異運動員的參賽權與公平性.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long-game-transgender-dsd-athletes
3.    Mohan, Megha. (2022, June 27). 跨性別運動員兼學者:我贊成保護女子體育,也想以平等的方式將跨性別選手納入其中.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8755/page2
4.    Panja, T. & Belson, K. (2021, August 2). 跨性別運動員首次亮相奧運賽場引發爭議. 紐約時報中文網.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10802/laurel-hubbard-trans-weight-lifting/zh-hant/
5.    葉詩敏. (2022, January 29). 體育熱話|跨性別泳手四面受敵 奧運金牌過來人:支持僅限口頭上.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3021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6.    丁桀. (2022, July 7). 運動中的性別議題:跨性別運動員參賽的公平性與多元想像. 嗚人堂.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2354/6080166
7.    n. d.. (2022, June 22). 國際泳聯宣佈禁止12歲後變性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背後的爭議. BBC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ports-61876208
8.    Harper J, O’Donnell E, Sorouri Khorashad B,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21;55:865–872
9.    Gooren LJ, Bunck MC. Transsexual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Eur J Endocrinol. 2004 Oct;151(4):425-9. doi: 10.1530/eje.0.1510425. PMID: 15476439.
10.    Internation Olympic Committee. (2021). IOC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Sex Variations. Olympic. https://stillmed.olympics.com/media/Documents/News/2021/11/IOC-Framework-Fairness-Inclusion-Non-discrimination-2021.pdf?_ga=2.255720845.401867032.1642874856-1722917866.1642874856

Text: Joy
Photo: 資料圖片、香港同運會官方網頁
Illustration & Design: Warren

香港代表團於2018年參與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十屆同樂運動會,圖為參與開幕典禮時的大合照。(相片來源:香港同運會官方網頁)

延伸資訊:同樂運動會 首次與亞洲舉辦 

提及跨性別選手參與運動賽事方面的議題,當然不得不提及下年於香港舉辦的第十一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 Hong Kong - GGHK,又稱同運會),自1982年於美國三藩市舉辦第一屆同運會,至今已有40年,而且今屆同運會是首次於亞洲舉辦,別有歷史意義。 

GGHK歡迎任何人士參與,不論其性傾向、性別、宗教、種族等各項因素,今屆同運會設有36項各式各樣的運動項目,當中除了閃避球、十公里/五公里路跑、足球等常見運動外,今屆更首次加入麻雀及草地曲棍球項目!而在各項競爭激烈的運動賽事進行期間,亦設有音樂會、性小眾社群藝術展覽等活動,讓參與人士從中更能認識性小眾,從而驅使大眾尊重和諒解性小眾,讓整個社會達到性別共融。

現時,同運會正在進行預先登記,在此期間,申請人將會獲得早鳥優惠,而正式登記程序將於10月8日開始進行,想參與這場盛事的健兒們,可參閱同運會官網,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