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新聞的斯意 林普斯|專題人訪
體育新聞的斯意|專題人訪
問到擁有多年體育傳媒經驗的林普斯(下稱:普斯),如一生往後只能選擇一項運動去報導,鍾愛網球的他竟然不加思索便說出足球這個答案,原因容後講述,但足球或多或少決定普斯的人生:「我還記得父親帶我第一次入場看本地波是總督盃決賽:星島對快譯通,愛上本地波,讓我在小四、五左右開始有留意足球相關體育新聞的習慣。」大學修讀新聞系,於有線電視實習期間開始萌生入行的想法,由興趣變成職志。體育新聞最終成為人生重要的一部份,普斯也直言假若時光倒流,都依然會選擇新聞系。
以幽默風格撰寫新聞的詩人
讓普斯得到不少網民稱道的,是由他撰寫的體育新聞,客觀報導的同時加入生動有趣的玩笑去表達主觀感受。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場足球賽的報導中,以家傳戶曉的流行曲《紅日》中多句歌詞,表達球賽過程,作為受眾的筆者會心一笑,同時又不得不承認選取的歌詞,確實貼切該場球賽所發生的事。而這種感覺,讓筆者腦海自然地傳出已故體育新聞報導員伍晃榮的聲音。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觀察伍晃榮創作足球新聞稿件的過程,從旁學習。」普斯直言自己深受伍晃榮影響,希望以非單純敘述,以及非平鋪直敘的形式去報導。「畫面已呈現的,真的需要再以文字再表現多次?如果報導體育新聞如寫記敘文般,敘述賽事的過程,那人工智能很快便能取代我們。」前文講到普斯享受報導足球新聞更甚於網球,原因也是與將幽默感注入報導的「任務」有關:「報導足球的空間更大,因為場外有很多事發生,如球迷不時也是一場球賽的重要元素,都能夠成為我表現幽默感的材料。」
要以非單純敘述的方式報導新聞,加入幽默感是其中一個方式,但對於普斯來說,這更加是保持中立同時表達主觀意見的好方法,「以幽默的說法和語句,適量地透過開玩笑去加插個人觀點,能讓觀眾感受到『不用過份認真』、『以會心微笑的態度』看待主持人的個人意見、甚或批評,就相對不會呈現冒犯的感覺。」普斯認為體育新聞很特別,特別適合加插幽默元素,因為運動或多或少包含娛樂性,相對之下,要在時事新聞幽他一默就困難得多。
非常報導員
追求不一樣的新聞報導風格,或多或少與普斯其中兩位偶像:周星馳和周杰倫有關。「兩人打破常規的創意,對我有所啟發,例如周杰倫與其團隊早期創作的《愛在西元前》,可以由西元前的古巴比倫王的法典講起,打破一首情歌的既有概念,正如寫足球新聞不一定描述戰況一樣。」
除了作品,從普斯於行內涉足的工作,也能見他是一位非一般的體育新聞報導員及撰稿員,他也從事節目創作、節目主持以及採訪的工作,於體育傳媒界百足咁多爪。以今夏的巴黎奧運為例,普斯便撰寫及主持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運動有「斯」意》和《殘奧有意「斯」》,專門分享他認為相當重要的故事:運動員於運動賽場外背後的故事。「費達拿曾經在一次訪問中,被提到他像不費吹灰之力般便贏取比賽,他則回應指,其實大家不知道輕鬆的感覺背後源自背後所花的功夫而已。」
不同比賽過程,運動員背後的故事,正正是觀眾較少機會能在電視機前與運動員一起經歷的。正正要有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了解為大家所認識、眼前已獲得成功的那個運動員。普斯的頭號偶像,正是費達拿,如果有機會獨家專訪探索這位來自瑞士的網球界傳奇,作為採訪體記身份的普斯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非一般」的問題:「何以與宿敵拿度能有朋友關係,卻與祖高域像格格不入?場上優雅的他,在經常敗予祖高域的時期會否回到家中發脾氣?我會希望知道他會否與場上觀眾所見的形象,有不同的真實一面。」
如能時光倒流,選擇在未知結果的情況下,直播旁述任何一場運動賽事,普斯的選擇是…
2019年溫布頓男單決賽:費達拿對祖高域
(編按:是次賽事是溫布頓歷史上最長的決賽,歷時4小時57分。由於決勝局加時打成13:12,更被稱為「War of 13-12」。當時費達拿37歲,是生涯最後一次大滿貫決賽)
費達拿在退役前幾年,面對祖高域也是輸多贏少,那時我很希望他能在退役前,於自己發揮最好的場地一雪前恥。在晉級過程他已淘汰拿度,如果決賽再擊敗祖高域奪冠,就相當完滿,而且有翻身的感覺,很可惜最終在冠軍近在眼前時,連失兩個match point而敗。
這是人生看過其中一場最難忘的運動比賽,因為不開心的特別刻骨銘心,就像愛情一樣。
沒有半秒對體育傳媒這行業感到厭倦
於體育傳媒中涉足多個崗位,普斯直言他最有信心的,畢竟都是撰稿。曾「一腳踢」主理一場賽事報導影片的前期計劃、拍攝、採訪、後期撰稿、錄音報導及剪接等所有步驟,他會認為採訪是他不太擅長的工作:「從事體記多年,經常在現場採訪前提醒自己打醒十二分精神,因為與錄音和撰稿不同,現場那一瞬間的時機過去就追不回。即使現時科技發達能事後補救訪問,但錯過當刻的話感覺已不同。」普斯以「十分最多七分」去描述其採訪的「功力」,直言認為自己臨場不夠敏銳,經常會後悔為何沒有問某些問題、為何剛才以某種形式發問等。
如果不是擔任體育傳媒,普斯相信自己會是電台的幕後製作如聲音剪接、混音等,曾經擔任《音樂情人》替工的他,也笑言自己說不定會擔任DJ。不過說穿了,其實也雜不開「傳媒」二字,但似乎再加上「體育」二字,集齊四字才能完整地描述普斯的職志:「我的整個體記生涯是無悔的,即使時光倒流也沒有希望重新做任何一個決定。縱使是當初離開港台重返有線,及後被有線裁員時想不到能夠做什麼,所以才想過轉行,我也沒有半秒對體育傳媒這行業感到厭倦。」
普斯看時代巨輪下媒體的轉變
「認定」體育傳媒工作,並且從事超過十年,當初普斯修讀新聞系時所憧憬的是傳統媒體,並非十多年過後的今天更流行、接觸量更高的網絡媒體。「以前會相信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會較高,因為資源上較充裕,有清晰分工:前線拍攝採訪及後期撰稿製作,亦有採主把關。有既定流程下,六點半新聞是精雕細琢、具說服力的製作。」普斯見證體育傳媒在科技發展下的轉變,網絡成為大眾接觸新聞的主要渠道,而網絡以快見稱,令觀眾群及聽眾群也開始轉變成希望求快。「受眾求快,傳統媒體因而也受影響,希望追速度。求快之下準確性下降、『炒車』情況增加,說服力也比不上往昔。」
網媒求快的生態影響傳統媒體外,由於網絡接觸面和瀏覽量高,傳統媒體也要於網絡推廣其內容,「創作必定希望有受眾,沒有受眾便沒有意思,但這並非最重要。我經常提醒自己,如果過份著重受眾的數字,會很容易迷失。以香港足球和籃球為例,港超聯及甲一作為香港水平和重要性最高的賽事,傳媒的重視程度反而比不上學界。理由是在同學和家長支持下,學界體育新聞瀏覽量有一定保證。」普斯指如果初心希望支持本地運動,他當然支持報導學界賽,但如果目的是為取悅更多的人數、追求瀏覽量,就不能苟同。
不過,縱使傳統媒體在公信力及瀏覽量大不如前,但普斯認為傳統媒體與網媒在性質上的分野,令前者依然具有其價值。「相比傳統媒體,網媒比較碎片化,每一個帖文是單一的內容,而該網民從每一帖文接受該單一內容。相對之下傳統媒體具有綜合的性質,於一個廣播中受眾能得到涉及本地或海外、時事或體育等不同資訊,較全面的內容算是傳統媒體的其中一項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