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搞大咗?

世界盃搞大咗?

2022 世界盃落幕不久,近月世界盃再次引起公眾廣泛討論,原因是國際足協於三月宣佈下一屆世界盃的賽制,決賽周總場次將由 64 場大幅增至 104 場,令人不禁懷疑:參與隊伍、場次大增,對賽事引起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多?

強行增加球隊數量,衍生問題更多

2026 世界盃決賽周參賽球隊一早已公佈參賽隊數由 32 隊增至 48 隊,但一直未有公佈實際比賽安排,這做法已引起外間猜測將會衍生極多問題。各位還記得去年世界盃幾場最後一輪分組是鬥得如何激烈嗎?很多戲劇性場面,正正來自同組同時進行最後一輪賽事,90 分鐘內晉級形勢不斷隨兩場同時進行的球賽戰局變化引起。但假如來屆世界盃將 48 隊分為 16 個小組,每組只得三隊互相對碰,變相每組只得三場賽事,最後一輪組內各隊不能同時作賽,不但會減少戲劇性,更有機會出現「造波」情況!1982 世界盃時小組賽最後一輪同組球隊作賽時間不同,便出現西德與奧地利於最後一仗因兩隊同時已獲足夠分數,最後二十分鐘「放軟手腳」令已完成所有賽事的亞爾及利亞出局的場面。該場賽事當年成為球壇鬧劇,甚至有其專屬的維基專頁!(大家可搜尋一下 <Disgrace of Gijón> )

新賽制是否合理?

正當公眾一直懷疑國際足協如何「拆彈」,三月份公佈的 2026 世界盃賽制卻令公眾訝異-48 隊將分為 12 組,每個小組四隊互相對碰,再決出 32 強進入淘汰階段-這亦意味著決賽周比賽數量將由 64 場大幅增至 104 場,整項比賽長度亦由 2022 年的 29 日,增至 2026 年的 39 日!在職業球員、球會日見關注比數太頻繁的情況下,擔任球壇領導者角色的國際足協卻在未有透明諮詢下大增世界盃規模,究竟樹下了一個怎樣的榜樣?新賽制亦代表分組賽賽事數量將由 48 場激增至 72 場,最大問題是-這代表整個決賽周接近七成的賽事是用作淘汰只有三分一的參賽球隊,而某些小組四隊中可有三隊出線,在增加球員負擔之餘,更有機會代表著賽事競爭性相對減弱,球員、球隊或球迷也未能得益。

先斬後奏是否已成足壇常態?

決賽周擴展至 48 隊引起賽制失衡的「先天不足」其實不用深思也能明白,但為何國際足協仍然強推,甚至在未有賽制詳細計劃便已作如此決定?相信原因不難理解:利益!越多球隊作賽,球隊參賽機會自然越高,2026 年亞洲及非洲便分別將有破天荒的 8 隊及 9 隊參賽。國際足協如此一舉,各地足協當然舉腳贊成,亦有助主席恩芬天奴連任拉票。剛過去的 2022 年世界盃雖然在競技層面算是成功,但因遷就中東氣候而改於球季中作賽,對世界足球秩序、球員健康的影響似乎從來無人考慮,假如還要算上卡塔爾工人及外勞權益、人權狀況、恐同等議題,除少數的得益者外,究竟這一屆的世界盃為何要全世界去為一小撮人作出遷就?似乎沒有人可以回答。2022 世界盃已是「強推」下的產品,2026 的規模亦幾近是強行「被擴大」,究竟這種「先斬後奏」式的申辦大賽方式是否已變成常態?國際足協是監管足球運動的機構,卻有誰能監管他們?這個問題絕對值得深思。

Text:陳𧘲俊
Photo:資料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