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場的風波》:夢想、尊嚴與自由|動映話
《柔道場的風波》:夢想、尊嚴與自由|動映話

常言道「體育不應政治化」,然而現實是,國際性的運動競技大都以國家為參賽單位,運動員的訓練資源和出賽資格審核權也多數掌握在國家的官方機構手上;本來應該是追求純粹理想的運動競賽場,經常會受到政治干預,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有時甚至荒謬可笑,而最大的受害者往往就是付出無數血汗的運動選手。2023年由流亡西方的伊朗康城影后莎阿米(Zar Amir Ebrahimi)與以色列導演Guy Nattiv聯合執導的《柔道場的風波》(Tatami),正是描寫運動員如何對抗無理禁制,力爭個人尊嚴與自由的過程。

影片原名《Tatami》即日文的「榻榻米」地蓆,也就是柔道的比賽場,以在格魯吉亞舉行的世界柔道錦標賽為景,然而故事裡最激烈的鬥爭,卻不是在賽場之內。主角莉拉(Arienne Mandi飾演)是伊朗國家女子柔道隊的健將,今次參賽身心狀態都達巔峰,有望奪取金牌;而領導她的國家隊教練是其恩師瑪恩(莎阿米飾演),一位曾經在奧運奮戰受傷的伊朗英雌,也是莉拉自小的偶像。莉拉一出賽就如猛虎下山,接連以「一本」摔投爽快取勝,大有機會向獎牌進軍。然而同一賽事中,還有名實力高超的以色列選手參加,賽事打下去莉拉大有機會與其在決勝戰碰頭。而伊朗在國際體育上的一貫立場是杯葛以色列,不承認其存在,於是國家機關背後向瑪恩下令,要她指示莉拉退出比賽。
伊朗及多個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體育杯葛,由來已久,也發生過多次選手在國家壓力下被迫棄權的事件。2019年在東京舉行的世界柔道錦標賽,衛冕的伊朗男子選手Saeid Mollaei,其教練收到兩次命令要他棄賽,避免碰上以色列對手,但Mollaei違抗指令繼續打下去。雖則結果在準決賽落敗,並未與以色列選手在決賽交鋒,但他仍害怕回國後會因為曾經抗命而遭受報復,結果賽後向德國尋求政治庇護。《柔》這部電影明顯就是以這事件為藍本改編。
一如Mollaei的選擇,莉拉堅持抗命,一直戰鬥下去。教練瑪恩是過來人,深知後果非常嚴重,不斷力陳利害想勸莉拉退賽,但莉拉堅決拒絕,為的不止是勝利的夢想,還有是自己身為運動員理應擁有競技的自由,與及不受無理操控的尊嚴。當局的壓力步步加緊,拘捕了莉拉的父母作要脅,而她的丈夫也要帶著兒子冒險逃亡跨越邊境。但即使如此莉拉仍然沒低頭,頂著如山的心理壓力繼續在榻榻米苦戰,她的決心更打動了瑪恩,再次在場邊全心為她吶喊和指導。
畢竟承受著太大壓力,影響了體能和表現,莉拉最終在準決賽落敗。由於曾經違逆命令,莉拉和瑪恩只能選擇一起流亡,次年以難民身份參加世界賽。而瑪恩也向莉拉坦白,自己當年在奧運其實也是在國家威脅下被迫假裝受傷退賽,多年來都活在謊言之中。

《柔》整部戲以高反差黑白拍攝,調子壓抑,柔道的對戰場面多以近鏡拍攝,動作描寫不多,更重視於刻劃莉拉面對的情緒壓迫。電影最終並沒有甚麼光明結局,流亡的兩人更是帶著濃濃哀愁;但最後的鏡頭,她們對視一眼,淡然微笑,透現著一股脫離了謊言、自由活出真我的釋懷。她們的決定,也許沒有馬上改變到現狀,卻總是一個開始。

Text:喬靖夫
Photo: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5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