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運動】親子靜觀訓練,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

教育孩子照顧自己的情緒,與教育孩子看顧自己的身體同等重要。除了避免讓孩子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協助其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外,父母與孩子也可一同嘗試靜觀練習,學習平靜內心,以健康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或許你會問:要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好好坐下來已夠難,更何況學習靜觀呢?這點不能否認,所以鼓勵家長們循序漸進,按孩子年齡進行符合其需要的靜觀練習。以下幾個入門小要訣,讓家長與子女愉快投入靜觀世界。

親子靜觀
鼓勵家長們循序漸進,按孩子年齡進行符合其需要的靜觀練習。|圖片來源:Gettyimages
  1. 在孩子本來就平靜的時候開始
    靜觀有助身體及心靈回歸平靜,這點無容置疑。但對初學者來說,要從煩擾的氛圍一下子冷靜下來實在困難,對身心尚在發展階段的小朋友尤甚。家長可選擇在睡前或起床後跟孩子作靜觀訓練,因為此時的身體正準備休息或剛甦醒,情緒相對平靜,孩子可更快進入靜觀狀態,更能專注於身體變化。

     

  2. 與孩子有輕度身體接觸
    除了與孩子一同靜觀,家長或可考慮不參與其中,以旁觀者身份為孩子營造最適合的靜觀氛圍。家長可先確保環境安全及舒適,例如讓孩子坐在自己的懷中、或對坐時輕握孩子雙手,讓小朋友卸下繃緊的情緒。

     

  3. 先從清晰可見的變化開始
    家長可透過溫柔平靜的語句,教導孩子靜觀身體變化。年紀稍大的小朋友能夠專注呼吸;年幼的孩子則可先從清晰可見的變化開始:例如肚皮在呼吸時的脹大及收縮、手掌放置於鼻孔前感受空氣的流動等。

     

  4. 形象化呼吸
    年幼的孩子未必能完全理解專注呼吸這類動作,家長可嘗試將其形象化,讓小朋友在腦內想像一些與呼吸有關的影像:「想像我們將要吹汽球,慢慢吹輕輕吹才能讓汽球變大,否則汽球會爆破。當你感到失落,嘗試在腦內吹汽球。」

     

  5. 引導孩子認識及表達情緒
    靜觀身體變化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簡單的「失落」中,其實存在著「悲傷」、「不忿」、「委屈」、「失望」及「惱怒」等;「開心」當中也含有「興奮」、「滿足」、「自豪」、「輕鬆」及「幸福」等。愈能夠表達出當下感覺,代表孩子愈清楚自己的各種變化,對觀察及認識自己有莫大幫助。

靜觀可讓孩子對於個人情緒變化有更大的覺察力,在情緒快要轉壞之時,仍然可以保持平靜,不容易被負面想法和情緒所牽引,更能冷靜地作出有效的回應;身體肌肉也會因身體平靜而放鬆,讓孩子遠離身體感受到的疼痛或緊繃感,因而提升專注力,激發創意。短短的靜觀時間,還可同時增加親子親密度,讓彼此有更深入的交流及了解。快試試親子靜觀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