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先進・先機—龔偉凌 鄧瑞邦
【Cover Story】先進・先機

「年齡,從來不會成為你對運動有所追求的障礙。」
今期封面故事介紹兩位先進田徑運動員,一位在放下田徑三十載的半百之齡,重返軌道更揚名世界賽,另一位在年青時未有追求,初出茅廬加入先進行列並在三十七歲之齡得到PB。錯失黃金時期,也能透過先進賽的契機,得以重拾對運動的追求。這兩個故事相信能鼓勵因年齡而放棄追求的讀者,把握「先進之機」,築起二次運動生涯。

龔偉凌 1960年生
2015年世界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銅牌
2016年世界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金牌
2017年世界室內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銀牌
2019年亞洲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金牌、100米 銅牌
2022年世界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銅牌
2023年亞洲先進田徑錦標賽跳遠 金牌、100米 金牌

「七十年代田徑運動不如現時普及,坊間的田徑會也不多,不如現時般有眾多運動員擔任教練傳授技術,我適逢入讀了注重田徑的男拔,才有機會接觸正式田徑訓練。」小時候已熱愛賽跑的Willie,中學時期投入短跑訓練,中四更加入跳遠項目,「兩者都是講求速度的運動,我個人則更享受跳遠時一剎那的爆發,猶如飛躍般的感覺。」就憑這飛躍的感覺,Willie投身先進田徑第六年的2016年,一躍成為世錦賽金牌得主,也成為香港先進田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踏入半百 重新出發
經過中學七年的田徑訓練,Willie赴英留學,由於當地天氣寒冷,室外田徑運動並不流行,當地八十年代初田徑場地也缺乏,加上畢業後工作和家庭等因素而難以抽取時間,Willie的田徑生涯中斷超過三十年之久,「其實這麼多年來,對田徑的火一直埋藏於心裡,只是欠一個復出的契機,適逢五十歲時於香港工作,受朋友邀請回拔萃參與田徑訓練,當時的時間又容許下便參與,直至現時已十五年。」
以半百之齡重拾講求爆發力的短跑及跳遠項目,Willie不諱言起初練習時感吃力,他認為五十歲的身體狀況,力量和柔韌性走下坡、步幅不大、反應不快,因此訓練方式亦要調整,以提高身體運行的效率作為方針,「我不相信在這年紀,跑得多就會快。就如調校一部老化的車輛,匹數和馬力就是有限,我的理念是針對提高每一個環節運行的效率,如分別調校好輪胎、尾翼、引擎和車身重量等獨立細節,累積起來便有相對理想的輸出。」Willie在一百米及跳遠的起跑中,將每一個細節拆解,如起跑和途中跑的技術(針對短跑)、提升力量的重量訓練、針對爆發力的跳躍訓練、建立平日拉筋的習慣等,一星期花一天健身、一天跳躍訓練以及一至兩天的田徑場實踐,持之以恆近三至四年的時間,才達到競賽狀態。
六十大關
三十多年的田徑空窗期間,Willie有保持其他運動的習慣,亦發現爆發力在四十歲左右始走下坡。Willie強調在身體走下坡時,要先建立肌力,才足夠讓身體應付具強度的爆發力訓練,「我相信依靠鍛煉,即使在高齡肌力都能夠維持,以我為例,即使五十至五十五歲之齡,鍛煉也能讓我的力量保持而不致下降,五十五至六十歲的五年間我的成績甚至能夠進步。」
除了力量下降,傷患也是高齡運動員需要正視的危機,特別是Willie所參與的都是講求爆發力的項目,「我五十歲起十三年來都未曾受傷,我一直有量度蛋白質的攝取以維持肌肉量,平衡肉類及植物性蛋白質的比重,也注重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特別是在香港的天氣。訓練時間我也安排在白天,避免晚上練習過後多巴胺影響睡眠,令翌日休息不足。」不過在六十三歲那年,Willie終於也首遇傷患,一次練習後坐骨神經痛、整隻腳也動彈不得,翌日連落床也有困難。面對身體狀況的轉變,現年六十五歲的他,可說是處於運動生涯另一個階段。

「無論小時候在公園鬥快抑或參加男拔田徑隊,都是因為喜歡賽跑,現時堅持下去的意義,也是因為喜歡競賽的樂趣。」
「先進賽,我想玩得幾耐得幾耐」
六十五這個數字,在先進賽的層面,也意味實質上的階段轉變,Willie也指在這年齡,肌力下降所影響成績已無法再提升,目標開始要改變為減少退步。「五年一個組別的先進賽,我們能隨年齡上升也可具有競爭力,從而才有動力和目標將練習提升到竭力的強度,因為畢竟訓練也相當吃力。」來年於韓國大邱舉辦的世錦賽,Willie希望能在一百米及跳遠都能奪獎牌,同時笑言這只是短期目標,長遠目標是「玩得幾耐得幾耐」(編按:世錦賽一百米跑項目的最高年齡組別為一百零五歲或以上),「除了享受競賽的感覺外,我相信人一旦停下步伐就會老化,我認為人需要持續追逐一些會給予你一定程度、又不至於吃不消的壓力的目標,才會長壽。」Willie指以現時狀況,估計跑多五年至七十歲也沒有問題,目標希望在七十歲或以上組別,能在13秒內完成一百米跑。
Willie也特別享受在世錦賽與來自不同國家、具不同背景、不同種族的選手競賽的新鮮感,「每位選手的特性和個性都不一樣,有些很友善與你交流,有些競賽心很強並視你作敵人。最深刻有一個美國選手很高傲,多年來都無視我,到我六十二歲那年,我付出差不多十年時間終於贏他一次,賽後他竟然主動和我握手。先進賽中能令彼此互相認識的,就是透過成績,互相欣賞。」
Willie認為香港絕對有條件能舉辦世錦賽,但比起其他城市未必最適合,「原本遊客數目高、住宿已很緊張的香港,未必照顧到世錦賽約四、五千人的參賽者。」Willie指大型的先進賽多於二線城市舉辦,他舉例指2018年當屆於西班牙馬拉加舉行,當地有充足的青年旅社,價錢和居住空間都理想,容納不少來自非洲和印度等較貧窮的選手,這是寸金尺土的香港難以做到。

12歲—加入男拔田徑隊接觸正規訓練
18歲—留學英國而中止田徑訓練
50歲—重新投入田徑訓練
52歲—赴意大利都靈首次參與世界壯年運動會
55歲—於法國里昂得到首面世錦賽獎牌
56歲—於澳洲珀斯勇奪其首面世錦賽金牌兼打破其先進賽PB(跳遠:6.06m)
59歲—於亞錦賽首次憑短跑奪得國際性獎牌兼破其先進賽PB(100m:12.51s)
63歲—於菲律賓卡帕斯的亞錦賽奪得三金
目標
66歲 希望在韓國大邱世錦賽,首次於跳遠及100m同時得到世錦賽獎牌
70歲 希望能在13秒內跑畢100m

鄧瑞邦 1987年生
「不論什麼年齡,反正就是繼續跑,跑到跑不了為止!」
這是作為先進組「初哥」的鄧瑞邦,對其未來的想像
400米香港田徑紀錄(35歲或以上先進組別)
200米香港田徑紀錄(35歲或以上先進組別)
2024年400米亞洲排名第九位*(35歲或以上先進組別)
*資料來源:MastersRankings.com

「年青時想過追49秒,意想不到三十七歲之齡也望著這個數字。」雖然年青時非港隊級運動員,但鄧瑞邦隨著與爆發力最旺盛的年齡愈遠,對於速度的追求卻比年青時愈高,更少有地以短跑世界來說的三十七歲「高齡」,才打破個人PB,同時改寫400米香港三十五歲以上先進紀錄。
運動世界以成績為本,未於國際得到成績的阿邦,其故事未必吸引到大眾和廣泛媒體的眼球,不過運動,可以是純粹的個人追求,他的故事說明了年齡,不一定是達到個人高峰的限制。

專攻田徑的契機
就讀體藝中學及教院,身兼足球隊及田徑隊身份,不過由於入選香港學界代表隊,得到代表香港出外比賽的機會,因此阿邦在求學時期都側重足球,日程中足球佔三天、田徑則為兩天。「教院畢業後擔任體育老師,踏入社會之初並不適應,每每工作後都感疲倦而不想運動,但後來發現不保持運動,第二天更疲倦,會漸成惡性循環。」阿邦了解到完全放下對運動的追求的弊病,適逢阿邦第一間任教的學校,任命他當田徑隊主教練而需考田徑教練證書,加上足球身體對抗性較高、較易受傷而影響工作,因此他將年青時期的「次項」田徑,轉為自己的運動主項。
阿邦指出教師工作,除了由早到晚的時間消磨外,由於不少時間需要站立及抵受陽光照射,消耗比外界想像為高,「幸而我的工作性質要鼓勵學生勤奮做運動,間接對自己的自律性也有更高要求。後來發現工作後保持恆常運動,實是一種充電甚至是放鬆,翌日能更精神工作,相輔相成。」
奧運選手高野進:
「香港運動員太早退役」
「記得約在二十四歲時,我參與了一個邀得日本四百米奧運代表高野進的田徑工作坊。高野先生於三十歲才刷新PB兼打破當時日本紀錄,並指出香港田徑生態中,運動員約二十歲出頭、投身社會後便退役是一大詬病,我深受這番話所啟發,也是在高齡追逐到PB的動力。」阿邦指大學時期400米PB僅為51秒尾,不過心底其實希望追求更快的時間,但當時一星期兩天的訓練量根本無法達到。
改為專注田徑訓練後,阿邦一星期至少三天、多則五天訓練,主要參加區賽及全港運動會,三十歲時將PB推前至51秒正,去年十一月在香港先進田徑錦標賽以三十七歲「高齡」再將PB推前至50.82,「雖然200米打破香港紀錄,但100及200米都屈居一位內地選手只得亞軍,於是決心在主項的400米要奪冠,結果拋離另一位內地選手近4秒,甚至自己和身邊人也意想不到地能在這年紀打破PB。」

狀態下降 促使自律
不過PB背後,阿邦直言踏入三十五歲,感到身體狀況有明顯下降,「以往不用熱身便能直接跑,近年身體對熱身的需求明顯更高,訓練時第一個三百米以為已衝盡,時間卻欠佳,要到第二、三次才最理想。肌肉也更容易繃緊,練習後的拉筋環節也比以往更重要。」阿邦指恢復速度也明顯減慢,因此需要調整訓練強度,如以梅花間竹的方式安排強度高與低的訓練,每次訓練也趨向重質不重量,內容上也較以往專注多一些技術上的細節如基本功。
狀態下降的警號,除了在訓練上需要調整,也促使阿邦更注重日常生活,如參考外國同齡選手的飲食,也定時飲用促進肌肉修復和恢復的補充品如BCAA,作息也是近年最好,笑言「現時身體狀態是全盛期」,「年輕時反而有不少聚會和活動,現時生活則最簡單,也未需要照顧子女而影響時間分配,作息是歷年最好,因此對高強度訓練的效果有幫助,或許是破PB原因。」
阿邦指不論身體狀態抑或時間分配的角度,都有感未來幾年仍能進步,也是再刷新PB的最佳時機,不過也指即使四十歲以後生活可能有改變、時間和身體條件非最理想時,也不認為會是田徑生涯的盡頭,「去年認識跑會赤道的林威強老師,受他的精神啟發,現時希望將來就是繼續跑、跑到跑不了為止。」


先進田徑賽 追求的契機
「去年世錦賽四百米跑為例,由最年輕的三十五歲以上組別,直至八十五歲以上組別,細分至每五歲就有一個組別,只要一直練下去,也有目標和推動力去追求。」阿邦分享指去年首次參與世錦賽,其大賽規模和水準都讓他大開眼界,「不少參賽者更是奧運選手,要跑出49秒才能躋身三十五歲以上組別的決賽,冠軍成績更達47秒尾。」阿邦認為先進賽與公開賽最大分別,就是運動員之間都著重互相交流心得,他更認識了曾代表薩爾瓦多參與奧運的日本跑手藤原武,感覺與世界的距離拉近,都是努力的推動力。
三十五歲以上組別四百米2024年排名,阿邦世界排第五十九位、亞洲排名則為第九位,他希望於2026年夏天韓國大邱舉辦的世錦賽,跑出49秒打入決賽,笑言現時自己有比賽作目標下奮鬥,「心態仍像年輕人」,亦希望本地的先進田徑賽事更盛大和普及,鼓勵更多人重新投入運動,也希望代表香港赴海外參賽能夠得到資助,「眼見如大學田徑隊的隊友等,都因為畢業而放下對運動的追求,原因可能就是欠一些如先進賽的目標去追逐。」
阿邦認為與公開賽不同,先進田徑的特質與旅遊有掛勾,除挑戰之外,不少參賽者視整個活動為外遊兼認識世界各地同好的旅程,即使以香港先進田徑錦標賽為例,也有內地及泰國選手特意赴港參與,「我們也曾想像香港如能主辦亞錦賽,吸引各地運動人到訪,讓更多本地人認識先進田徑,促進更多新血投身先進賽。」

Text:Leo
Photo:Lucien Chan、Chris Chan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5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