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鷹」雄-陳佳瑋|Hello山
城下「鷹」雄-陳佳瑋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卻隱藏不少高手,
身懷絕技專通各個範疇,
其中專攻生態攝影,而且獨鍾攝鷹的人可能為數不多,
陳佳瑋Peter便是這城內專業級的「鷹」雄,
除了經常到樹林、海岸觀察,
甚至不惜上山尋鷹。
陳佳瑋 Peter
自中學開始接觸鳥類拍攝,其後愛上拍攝麻鷹,直至2021年已在觀察區域為十七隻麻鷹命名,並於去年年底推出書本《麻鷹之城-我的觀鷹手記》,分享自己對香港麻鷹的深入觀察紀錄。
說起麻鷹,你會否第一時間想起「認住呢隻鷹,真材實料有保證」?牠的「真名」是黑鳶,在Peter這位「鷹」雄眼中,牠的外形比起品牌認證更易認:「麻鷹是一隻深褐色雀鳥,遠距離觀看時可能只是黑色一團,但是在鏡頭下卻顯得特別亮眼。而且麻鷹在獵食時,輕盈的身軀加上轉向靈活的尾羽,衝向水面時雙爪非常準確抓起食物,這些凌厲的動作都是吸引我去觀察和拍攝牠們的原因。」
Peter為了觀鷹,除了到郊區當然也會上山。
麻鷹會逆風降落水面抓魚。
換羽期的毛色參差,遠看像一塊爛布。
事前準備:了解麻鷹習性
香港喜歡拍攝鳥類的人士著實不少,若想嘗試拍攝麻鷹,除了要有心理準備到不同的郊區,更要了解麻鷹習性,例如:選擇什麼季節、時間進行最好?Peter指香港全年都可以觀察或拍攝到麻鷹,「鄰近水域及水塘都很容易發現麻鷹的蹤影,當中日出至中午麻鷹會從夜棲地一直飛往遠方的水域獵食,這個時候拍攝距離可能會較遠;到黃昏時,麻鷹就會從水域回來,在飛往夜棲地途中牠們不時會在水邊(例如避風塘、碼頭)盤旋及玩耍,想近距離拍攝麻鷹這個時段就最為推薦了!另外,麻鷹每年的更換羽毛期為四月至九月,到時看起來就像一塊爛布,所以如果要拍攝羽毛整齊又漂亮的麻鷹,建議十月至三月拍攝是最好的。」
OK!知道拍攝麻鷹的最佳時間,之後當然最需要拍攝器材。「我每一次去觀察麻鷹都會配備一枝雙筒望遠鏡和無反光鏡相機配上長鏡頭,而我每次大約觀察兩至三小時,為牠們拍下的照片當然亦不少了!」
若希望可以拍到麻鷹最英偉的瞬間,捕獵食物過程必定是其中之一。不過,Peter直指拍攝麻鷹捕食是最困難的:「追蹤拍攝麻鷹降落水面抓魚這個過程絕對是最困難的,我會建議大家先留意風向變化,麻鷹會逆風降落水面抓魚,如果觀察點選對了,這樣就會較容易拍到牠們正面張開雙爪抓魚的畫面。」
單鏡反光相機 vs. 數碼相機
要想拍攝到絕妙的麻鷹照片,除了運氣之外,合適的器材都是必需的!
單鏡反光相機
建議使用全片幅相機,鏡頭定焦為600mm,這就可以更容易拍到麻鷹的飛行照,以至其羽毛細節,同時更可透過長焦鏡分辨牠們的個體。
數碼相機
若想行裝輕便些,可選用數碼相機,配合望遠鏡Digiscoping進行遠攝,即使麻鷹位置較遠亦都可以拍得到清晰的照片,但相對則比較難拍到牠們的飛行照。
拍攝雀鳥時保持安靜並保持距離。
麻鷹黃昏時從水域回夜棲地途中會在岸邊玩耍,因此在巿區也很常見。
行山拍攝雀鳥TIPS
進行雀鳥追蹤及拍攝,要有心理準備去長時間行山或郊野活動,故Peter提醒:「視乎觀察地點涉及到的行山程度不一,因此大家應量力而為,亦避免攜帶太沉重的攝影器材。每次出外前,都應該先留意天氣狀況,陽光太強烈的時候都不建議進行麻鷹拍攝,因為陽光照射下產生的熱氣流會嚴重影響相片質素,所以陰天或黃昏去拍攝是更好的選擇。而拍攝雀鳥時,必須時刻保持安靜,細心留意鳥聲變化,另外也要與雀鳥保持距離,切勿追逐、拍打以及餵食。」
麻鷹知多啲啲
種類
與麻鷹同屬鷹科的還有蛇鵰和白腹隼鵰,牠們都是香港留鳥,後者更是極罕見。蛇鵰主要以蛇類作為食物,所以偏好林區如郊野公園,大埔滘、南涌等地方都很容易看見。而白腹隼鵰則以小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作為主食,在香港的數量十分稀少,可以嘗試到八仙嶺、大欖涌碰碰運氣。
南涌
白腹隼鵰
蛇鵰
外表
Peter著作《麻鷹之城──我的觀鷹手記》中,提到追蹤幾組麻鷹情侶多年,代表著他可以分辨出每一隻麻鷹,這絕對是「麻鷹大師」才能達到的水平吧?一般人又是否能分辨出呢?「麻鷹可以從翼下飛羽及尾羽中的羽毛斑紋來分辨個體,牠們的羽毛斑紋有如人的指紋各有不同,有些個體可以身體及羽毛缺陷作辨認。如果觀察時間久了,甚至可以從樣貌分辨出每一隻麻鷹來,當然距離非常接近才可以進行分辨。」
麻鷹巢
麻鷹除了使用樹枝築巢外,亦會把其他白色東西放進巢內,常見的巢材有膠袋、手套、報紙、內衣褲等。Peter留意到麻鷹母鳥對手套的要求很高,公鳥把紅邊手套帶回巢,母鳥則會嫌其太薄將其帶離巢棄掉,只留下比較厚的綠邊手套。
據外國研究發現,麻鷹巢內的白色物件愈多,表示該巢「主力」擁有更強的攻擊能力,從而警告外來麻鷹不要隨意接近。
近年疫情嚴重,不難發現麻鷹巢內有人類棄置的口罩,口罩兩邊的橡皮繩有機會把雛鳥纏繞,所以大家用完的口罩必需棄置在垃圾桶內,防止被麻鷹撿走。
日本與台灣的麻鷹
作為拍攝麻鷹的愛好者,Peter除香港外當然亦曾到台灣及日本拍攝麻鷹,那不同地方的麻鷹是否一樣的呢?「香港、台灣及日本的麻鷹,均來自同一亞種「黑耳鳶」,腳爪及蠟膜呈灰白色,雖然亞種一樣,但牠們的生活習性卻略有不同。」
日本麻鷹
當地麻鷹因經常有人餵飼變得不怕人,甚至帶有攻擊性,尤其當你手上拿著食物時,麻鷹在剎那間便從你手上搶去食物。當地政府亦知道問題嚴重性,在比較多發生意外的地方豎立警告牌,提醒野餐的市民慎防遭受麻鷹攻擊。
台灣麻鷹
有分北部與南部群體,北部的麻鷹比較喜愛水邊活動,而南部麻鷹則喜愛深山、田野及水庫活動。曾經,整個台灣的麻鷹數量大幅減少,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因農田使用農藥,引發毒鳥事件,經過研究團隊、當地政府及農民合作保育,麻鷹數量成功回升,數量由2013年272隻到2021年730隻。(資料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香港第一紀錄
「上得山多終遇虎」,Peter一年上山拍攝麻鷹多次,遇上的事當然多不勝數,其中今年1月尾遇見的更足以讓他寫入香港史冊當中。「2022年1月尾,我例行觀察麻鷹時,發現天空飛來一隻比較奇怪的麻鷹,牠的飛行形態引起我注意。當時半空風勢強勁,每一隻麻鷹經過時,身體均會搖擺不穩,需經常透過雙翼進行調整。可是這隻猛禽飛行卻異常穩定,當我拍下數張相片後,發現牠的身份原來絕不簡單!牠翼上帶有麻鷹的斑紋,腳爪是黃色,跗蹠還穿了「長褲」一樣,顯然是一種鵰類。在香港有記錄的鵰類沒有一隻斑紋像麻鷹的,唯一可能性,牠就是(Booted Eagle)。當日晚上,經過多番確認後,把有關記錄呈交上香港觀鳥會。如沒意外,這將會是香港第一個拍攝到靴隼雕的記錄!」
最後,作為大自然的使用者之一,必須盡力保護自然生態及各種野生動物,任何垃圾都應該自行帶走,避免野生動物誤食垃圾,造成危險及衛生問題。
Text:Harry Lo Photo: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