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徑設施誰管理?

不少山友以為,郊區的行山徑若不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管理,便是歸民政事務總署管轄。但是,近年卻屢見其他政府部門參與建設山徑和相關設施,當中包括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旅遊事務署和建築署等。那麼,山徑設施究竟由誰興建,又由誰管理?

漁護署聘請勞工以手作方式維修山徑

一般而言,漁護署負責管理郊野公園內和特別地區內的山徑和設施。現時大部份的山徑由該署轄下二十個管理站的前線員工以人手方式維護,漁護署亦不時聘請勞工協助進行相關工作。部份牽涉專業領域的項目,例如梧桐寨瀑布的山徑修葺工程涉及山坡結構,該署也會委聘承辦商進行。

在郊野公園範圍以外、鄰近村落的行人徑一般由當區的民政事務處(民政處)負責管理(公共屋邨範圍內的行人徑則由房屋署負責)。在地區小型工程計劃下,每年政府均會撥款予各區區議會改善地區設施,包括行山徑和避雨亭等。這些改善工程一般由當區區議會提出,再由該會轄下的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負責審批。民政處作為工程代理人,會負責整體工程的規劃(或委託顧問公司提供服務),並將工程外判予服務承辦商進行。如有關村落位處郊野公園,比如早年被納入西貢東郊野公園的西灣村的小徑,會由民政處負責相關維修事宜,公共地方的日常管理如清理垃圾等工作則會交由漁護署處理。

不過,西貢大上托雖位處郊野公園之外,山徑的建造工程卻是由土拓署主理。土拓署是負責土地及基礎建設等大型工程服務的工務部門。大上托山徑工程原屬於《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的其中一個小項目,該署曾就整體計劃(非山徑本身)咨詢立法會、區議會和地區人士。在工程完成後,土拓署便會將山徑移交民政處作管理。

由建築署出資興建的西灣觀星設施

由建築署出資興建的西灣觀星設施(圖片來源:發展局)

雖然每個政府部門各有其管轄和服務範圍,但山徑和相關設施的規劃已非單一部門所能決定,也跟政策和撥款來源有關。最明顯的例子,是今年土拓署主理了鳳凰徑第四段、昂坪露營平台和彌勒山郊遊徑觀景台等改善及建造工程。2017年,土拓署因應「可持續大嶼藍圖」成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以統籌、規劃和推行藍圖內的各項計劃。現時的南大嶼山越野單車徑網絡,以及正在籌劃中的100公里環嶼遠足徑皆由該署主導,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大動作。

2013年,政府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為每區預留一次過一億元撥款推行具規模的項目。項目由區議會倡議,再經由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審批。荔枝窩、苗三古道和吉澳等地的部份大型設施,便是源於北區區議會建議的「改善沙頭角之行山徑及增建設施」項目。

早年施政報告提倡加強發展綠色及生態旅遊,隨後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先後預留超過一億元予旅遊事務署和漁護署改善20條具旅遊潛力的行山徑。這些資源固然有助改善山徑和洗手間等基礎旅遊設施,但也同時增建了不少觀景台和遭人詬病的電子顯示屏。西灣的觀星設施是另一個政府部門參與建設的實在例子。這設施由漁護署委託建築署設計及興建,曾榮獲設計大獎,然而這個自詡融入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建築在推出時卻廣受劣評。

於情於理,其他部門在郊野公園範圍內進行的任何工程均會徵詢漁護署的意見。然而漁護署作為郊野公園的管理部門,如何一方面推行自然保育工作,另一方面配合架構上層所提出的政策,滿足各部門的要求,而這中間又有多少轉圜空間、商討的餘地,卻令人產生疑問。

由民政處建造的大型資訊牌及指示牌(苗三古道)
由民政處建造的大型資訊牌及指示牌(苗三古道)
行山徑改善工程計劃下所裝設的電子顯示屏
行山徑改善工程計劃下所裝設的電子顯示屏(圖片來源: 香港郊野公園FB)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1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