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火宗師 何漢邦

六、七十年代的武者對「何漢邦」是誰不會感到陌生,皆因其名字經常與顧汝章、李小龍和黃淳樑等人糾纏在一起,與人筆戰頻仍,十分「惹火」!今期就與讀者分享其「高溫」事跡。

何漢邦是「力山派空手道」創始人,祖籍番禺沙灣,本港出生,乃世家子弟,八歲開始跟隨開辦酒樓茶室的堂叔在天台習武,何漢邦先後學過國術、西洋拳、柔術、柔道和摔跤等。一九四八年以「何僑光」之名,代表「李氏健身學院」獲香港毛量級(羽量級)西洋拳冠軍,與林北氏、黎東芬等是同期師兄弟。何漢邦洋名Alexander,六十年代,在美國紐約開宗立派的「力山派」,正是洋名中譯「亞力山大」去掉頭尾兩字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資料顯示他從未涉獵空手道,卻以「力山派空手道」命名其武術,是否與當時美國流行空手道有關?還是與職業摔角明星力道山(1924-1963)有關?不得而知!何氏的表演或示範,曾分別身穿空手道袍和國術功夫服。

根據《健與美體育月報》第十期「李氏健身學院同學錄」(1948年)的內容,他報住威靈頓街六十五號三樓,電話:32540,時年十九歲,推算應在一九二九年出生,何氏有弟漢明,時年十五歲,相差四歲1,同是「李氏」學員。

與阮自強兩度講手

何漢邦與阮自強2同是李劍琴弟子,何氏比阮氏早入門,份屬師兄,成名較早,四八年已是香港拳王,何氏經常在「後輩」面前話當年,「老鼠跌落天秤」——自己讚自己,大談威水史,標榜昔日如何「巴閉」,言談中有批評新秀、後輩的意味,阮氏聽得不是味兒,覺得空談無謂,較量就最實際,大家都是西洋拳好手,來一場sparring比請客用膳方便,事情發展終於由「講口」變成「講手」。

事後有人揚言自己打得相當瀟灑,手下留情,否則擊倒對手數次云云,另一方聽到後狠批對方「顛倒是非」,力指他「數次幾乎將對方擊倒」才是事實,於是雙方又再次「講口」,繼而發展到第二次「講手」,是次觀戰的包括白鶴派高層,據報戰況十分激烈;黃淳樑於1978年一月六日在《武林周報》撰短文反駁何漢邦時,曾提及該兩次在銅鑼灣及北角的講手,皆為阮自強勝出。

少年得志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八日,廿四歲的何漢邦於澳門東望洋斜路開設「濠江健身學院」,成為一館之主,並主辦過幾次西洋拳賽。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吳陳比武」在澳門舉行,何漢邦為陪同陳克夫出場上台的其中一人。這場「國術合演」開啟了他的眼界,不久之後就結束「濠江健身學院」,遊走世界各地,研究各類武術。

何漢邦允文允武,五三年六月於《華僑日報》選譯〈羅便臣定擊敗史安奴〉一文;翌年四月撰文〈中國亞運拳擊拔選賽紀詳〉,報道拳擊賽事實況。他曾以「國際西洋拳擊界聯誼總會」主席及教練身份,於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在「麗的呼聲」現場轉播,評述由香港拳擊總會主辦的「公開西洋拳擊比賽」,這可能是香港史上最早的電台現場評述拳賽節目。

一九五八年八月十六日開始,一連四個週六晚上十時,他在「香港政府廣播電台」的「體壇摘錄」節目,詳盡闡釋西洋拳的歷史沿革、西洋拳的優點、規則、得分方法、訓練方法、級別分類、基本拳法、尅敵攻勢、情緒控制、把握對手弱點和賽前準備等,同年十二月五日,再在「麗的呼聲」評述西洋拳賽,他對西洋拳運動普及化有一定的貢獻。

一九五九年初,何漢邦赴美入讀南加州大學,在政治經濟學院深造,期間選修體育課程為「摔跤」(Wrestling),獲優異成績。

評顧汝章肇禍

何漢邦擅長表演砍磚和斷石4,有朋友於一九六九年寄了一幀北少林顧汝章拍斷磚的照片給身在美國的他,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他在《華僑日報》「健力版」發表〈我對顧汝章的觀感〉,質疑顧汝章的鐵砂掌斷磚的照片,由目測顧氏所採用的磚比普通大三份之一、又薄三份之一開始,更進一步批評佈磚不合邏輯、他的身形、站樁和拍法皆不合法度,論斷照片是拍給「外行人」看的等等。雙方引發筆戰,北少林顧氏再傳弟子、一九五七年「台港澳國術賽」輕甲級冠軍陳護良向何氏挑戰,何氏也爽快答允,但始終「只聞樓梯響」;值得一提,一九三五年,李劍琴也曾向廣州國術館顧汝章挑戰,最後不了了之。

筆戰之後,七十年代初,何氏在香港英皇道五十五號九樓開設「力山派空手道學院」,廣告標榜「宗師:何漢邦」,可能是筆戰效應,慕名拜師學藝者眾。

何漢邦(右)與林北氏(1950年)

論李小龍起風波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何漢邦於《官方空手道雜誌》(Official Karate Magazine)5發表對李小龍的言論,認為李小龍電視上表演的腳法是「推力」而非「打力」、李氏功夫屬於蠻勁式橫衝直撞、復批評李氏主張強手在前6不合理等;之後,《當代武壇》六十二期(1976年)刊載〈何漢邦論李小龍〉一文,一石擊起千重浪,引發漣漪不斷;葉準在《當代武壇》六十四期發表〈對李小龍武學理論、哲學之我見〉,駁斥何氏;何漢邦對李小龍論點,已引起若干武者不滿,一位署名「何期」於《當代武壇》六十五期,撰文發表〈評「何漢邦論李小龍」之謬誤〉反駁就是一例。

1976年八月,何漢邦在《當代武壇》六十七期雜誌發表〈再論李小龍〉,回應葉準;1976年八月二十七日的《武林周報》,黃淳樑發表〈我為何漢邦呼寃〉一文,以迂迴、幽默的筆法反駁何漢邦。

相隔一年多,何漢邦再在《武林周報》(1977年十二月十七日及二十三日先後兩期)發表「怒斥阿斗下九流」7,這篇被《武林周報》形容為「火爆爆的長文」,行文風格與何氏昔日文章大相逕庭,充滿粗言:「搵笨X」、「揸X袋」、「邊X個」、「點X樣」等等,文章充滿怒氣。

由七五年至七七年,因評論李小龍的武藝而產生的罵戰和筆戰,持續了兩年,何漢邦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武術刊物,不過自八十年代開始,關於他言論或報道就開始銷聲匿跡,在武林湮沒,如果前輩仍然健在,應有九十四歲。

何漢邦的背景與經歷,與李小龍有一些共通點:

1 世家子弟出身,家境不俗;

2 武學背景淵博,非單一門派追隨者,一九五九年赴美求學;

3 何漢邦是四八年香港西洋拳冠軍,李小龍為五八年校際西洋拳冠軍;

4 在美設館授徒,並開宗立派(力山派空手道及截拳道);

5 何漢邦的高足兼助教「蓮黛」(Linda Green)與李妻(Linda Cadwell)同名;

1

6 何漢邦倡導搏擊訓練,採用「露指拳套」(與李小龍《龍爭虎鬥》的同款)8,並由蓮黛配戴向記者展示(見插圖)。

何漢邦曾登《官方空手道雜誌》(Official Karate Magazine in America)1976年年刊的封面,理應在美國有若干知名度,然而在《圖說美國武術史:1900年至今》(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artial Arts:1900 to Present)一書卻找不到何漢邦資料,卻載有不少在美華人武術家包括李小龍、黃德銳、黎達沖、Paul Eng、陳培、Curtis Wong、David Chow、Kam Yuen、麥寶嬋和王達謀等。

從上述的往事可見,何漢邦無論在派內派外,同樣「惹火」!

然而,他在昔日武林,也算是一個人物,在此記上一筆。

1. 何漢明資料刊於《健與美體育月報》第十二期「李氏健身學院同學錄」,報住地址和電話與何漢邦吻合。
2. 阮自強是「李氏健身學院」教練,六十至八十年代,訓練出多位名將和拳王,包括梁煥文、趙懷武、朱家元、陳紹益、鄭樹金和陳錦新等。
3.《武林周報》第6號,1976年9月10日。
4.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十日現身麗的電視《金玉滿堂》表演「無極掌」,劈斷三塊巨石;同年曾赴「台灣海外華僑國術觀摩大賽」,表演手刀斷五木板。
5. 該文章在《官方空手道雜誌》(Official Karate Magazine)1976年年刊重刊。
6. 與西洋拳的主張南轅北轍。
7.「阿斗」指葉準,「下九流」指黃淳樑。
8.《新武俠》雜誌第27期(1971年5月),何氏高足蓮黛展示與《龍爭虎鬥》同款露指拳套。

資料來源:
《當代武壇》、《新武俠》、《武林周報》、《華僑日報》、《健與美體育月報》、《圖說美國武術史:1900年至今》(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artial Arts in America:1900 to Present)。

Text:Roger 
Photo:資料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