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泰拳史的幾塊拼圖|武意見 今天香港的泰國拳館或相關的健身中心,發展蓬勃,活像雨後春筍,由平民化至豪華會所級別的,數以百計,男女老幼都趨之若鶩,由群體課堂至單人私教,可用其門如市來形容。泰國拳當下的普及程度,半世紀前沒有人可以預想得到。
關於太極,我說的其實是.... (下)|武意見 研究顯示,一盤進行中的棋局,讓「門外漢」和「行家」用心記憶,然後翻亂賽局,受試者要憑記憶擺出早前的「局面」,結果顯示行家的表現遠比門外漢優秀;對一般人來說,這是雜亂無章的賽局,然而「行家」卻看出當中蘊含意義和關係;不過,胡亂擺放的棋局,「行家」的表現也會大為遜色。
門派同溫層 六、七十年前,當時只有富戶才能享用固網電話服務,反觀今天罕有成年人沒有智能手機,擁有多於一部的情況比比皆是(的士司機隨時有三、四部置於駕駛盤前),這顯示科技普及大眾化,網絡服務收費廉宜,達到連小學生也能負擔的境地。「吳陳比武」(1954年)的年代,資訊匱乏,與現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令人訝異的是,在資訊氾濫的廿一世紀,竟然仍有不只一位「大師」......
百練自得 「練」什麼「得」什麼,乃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種「豆」總不會得「瓜」。不少武術師傅都只重視招式,卻忽視實戰時的情緒變化;多位「大師」與搏擊手較量,輕易被擊倒,皆因沒有練習、沒有體驗過毫不留情的自由搏擊賽(練習/正式比賽/實戰),所以在與人交鋒時,無法處理臨場的威脅和壓力,當「大師」發覺對手的反應與徒弟的極之不同,平日只用手指向徒弟,對方已飛彈丈外,露出驚訝和痛苦表情......
武林語意學 林夢在《武林周報》以〈吳陳比武因我而起〉一文承擔責任,勇氣可嘉;他指出「筆者感到吳師傅館中人的說話,和他本人說的竟完全不同,但當時發表那篇報道時,的確沒見過吳師傅,這是筆者的疏忽,在責任上,也應該替他更正的。」以現今流行用語,沒有「核實」(fact check)就刊出報道,還附有一句:「太極的掌門人吳公儀,歡迎與武林人士切磋。」這句極含挑機意味的文字一出,就此引發武林風波⋯⋯
淺談門派是什麼 六十多年前的香港,擂台比武是法律上不允許,故此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合演暨紅伶歌唱籌款大會」以慈善籌款賑災名義出現,上演地點移師澳門,當日澳門萬人空巷,「合演」門券一票難求;太極派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1917-2013)在澳門新花園進行「國術合演」,原定六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兩分鐘的「合演」,於第二回一分鐘被大會突然停止⋯⋯
由「吳陳比武」說起 人類祖先的語言在何時出現,眾說紛紜,專家也無一致定論;而文字出現的時間,因有實質文物證據留存,可推斷約在五千多年前,較無爭議;電影發明至今只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而對武壇和新派武俠小說影響深遠的「吳陳比武」,是香港(澳門舉行)最早存有視像記錄的擂台比武,所以由這件盛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