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中的等長訓練︱武意見
武術中的等長訓練︱武意見
喜愛運動或健身的人士,多數有這樣的認知:身體要變得健碩或粗壯,就必須移動肢體!沒有移動、靜態的訓練,似乎成效不彰,如果有人指出在不移動的情況下變巨或變壯,相信多數人都難以接受。

科研意外發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傷兵人數眾多,而且傷勢非常嚴重,需要休養好幾個月。醫學界衍生考量,他們臥病在床的時間愈長,肌肉萎縮的狀況就愈明顯;長時間臥床會使體能大幅衰退、肌肉萎縮、肌力退化,甚至骨質密度也大幅減少,醫學界正密謀對策。
美國麻州春田學院,為了分析傷兵臥床的肌肉萎縮速度,研究員抓了幾隻青蛙實驗,將青蛙的一隻腳綁上支架,做成堅固的夾板,被綁住的這隻腳完全無法移動。研究員隨後將青蛙放回水槽中,讓牠們跛行,兩星期後,研究員將夾板移除,訝異綁起來的腳完全沒有萎縮,竟然比自由腳粗壯許多,看起來根本就充滿肌肉。兩腿自由的青蛙立刻跳出很遠的距離,但方向是斜的,因為綁起來那條腿比自由腳強壯太多了。
研究者發現過去整整兩週的時間,青蛙一直用綁起來的腳去推夾板,牠們雖然推不動,但無法移動的腿卻增加了肌力和肌肉。
五大好處
科學研究顯示,被忽略、不起眼的等長訓練(Isometrics),具有以下的優點:
1 比其他方法能更快讓你變壯。
2 對於肌肉生長的效果不下於動態動作(向心收縮、離心收縮)。
3 比動態動作更有效率;訓練所需的時間較短。
4 比動態動作更不易造成慢性或急性的傷害;能夠保護關節、避免身體勞損。
5 可以比動態動作更常執行、訓練更頻繁,進步得更快。

霍夫曼
健身室常見的「蹲舉架」(Squat Rack)原始設計理念,是為獨個兒進行超大重量等長訓練的人而設,將「蹲舉架」發揚光大的是霍夫曼(Bob Hoffman),他強調「世界上所有訓練功能性肌力的方法中,速度最快且效果最好的就是等長收縮。」霍夫曼著有多本健身書籍,李小龍私人藏書就有霍夫曼的著作,他的肌力訓練照片,就出現多款等長訓練,這也許解釋了某些武者、武打明星曾表示「李小龍力大無窮!」、「不知他的力量從何而來?」的部份原因。七十年代,坊間流行的「保衛格」(Bullworker),就是提供等長訓練的便携器具,李小龍在「嘉禾」辦公室就有一具。
寢技之等長訓練
昔日傳統武術訓練,其中一項特色就是要初入門習武者靜態地紮馬,可能是四平大馬、吊馬、二字箝羊馬或某些站樁類的氣功修練,都是屬於「等長訓練」的功法,較高級的或會兩臂穿鐵環,水平固定靜止不動,按功力深淺增減鐵環數量,大師級隨時每臂穿十環都面不改容。
「等長訓練」對以「鎖固」為主的寢技類武術(巴西柔術、摔跤)尤其重要:
1 當進攻使用鎖固時,需要讓胸肌群與肱二頭肌群產生更多的等長收縮。
2 當防禦對手使用鎖固時,需要加強背肌群、肩部肌群和肱三頭肌群的等長訓練。
此外,不論進攻或防守,都不可忽略內收肌群與前脛肌群的等長訓練。

早年保衛格的廣告(左)和李小龍辦公室的「保衛格」(右)
除了武術鍛鍊外,日常許多運動也有「等長訓練」,只是並非負重進行而已,沒有負重並不等於輕鬆,「平板支撐」(Plank)就是一例,曾做過的人都不敢輕言易為;另外,瑜伽的訓練也包含眾多「等長訓練」,例如樹式 (Tree Pose)、椅子式 (Chair Pose)、戰士式 (Warrior Pose)、上犬式 (Upward Facing Dog Pose)和孔雀式 (Peacock Pose) 等。
適當地在武術訓練中加入等長訓練,對套路表演或搏擊效能都有裨益。
溫馨提示:所有形式的阻力訓練都相當吃力,而等長訓練對於心血管系統的負荷不少。在執行等長訓練時,應先瞭解自身能力,或請先諮詢醫生或合資格的健身教練,以策萬全。
參考書目:
1 《等長訓練終極指引》(The Ultimate Isometrics Manual),保羅韋德著(Paul Wade),楓書坊文化出版社,2022。
2 《力量與搏擊訓練》(Delavier's Mixed Martial Arts Anatomy),by Frederic Delavier, Michael Gundill,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3 “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 by Bruce Lee:compiled and edited John Little, Tuttle Publishing, 1998.
Text:Roger(羅振光)
Photo: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