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衝奧特集 Hey Olympics: 劍擊觀戰入門 - 花劍

劍擊(花劍)

港隊衝奧特集 Hey Olympics: 劍擊(花劍)

香港劍擊隊近年表現優秀,更可說是集實力與外貌於一身。男子隊有張家朗、張小倫及已退役的崔浩然;而女子隊則有連寶香、符珈嘉及香港劍擊女神江旻憓。縱然以上眾人都同屬香港劍擊隊,但實情劍擊只是總稱,當中能細分為花劍(Foil)、重劍(Épée)及佩劍(Saber),而三者不論外表、打法及比賽模式都大相逕庭。香港隊暫時只有花劍及重劍成績較為優秀並同時獲東京奧運資格,因此將會分別介紹,本篇主要談花劍。

劍擊(花劍)History

花劍歷史

花劍的法文原名為Fleuret,而賽事用語亦為法語,因此部份意見都認為花劍、甚至劍擊都源自法國。無可否認地,劍擊歷史悠久,而且其發源地一定位於歐洲大陸,並由士兵接受的劍術訓練所演變而成,不過從文獻記錄中發現,首部劍擊技術的著作是由西班牙人所編寫,因而令劍擊發源地變得神秘。

劍擊運動的發展並未受這些爭論影響,更早於 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已經成為正式項目。連同第32屆東京奧運會在內,劍擊從未試過被踢出奧運項目之列,更從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都會齊集男女子花劍、重劍及佩劍這6項個人項目。

據香港劍擊總會的資料指出,早於1949年香港業餘劍擊總會就成立,後加入國際劍擊協會及英聯邦劍擊協會成為會員,自此香港劍擊發展走上軌道。到1960年更成立校際劍擊比賽,10年後打破喇沙與拔萃之爭的格局,各校水準比較平均。海外賽事上,首個紀念性成就則為1979於曼谷舉行之亞運會取得殿軍,以當時極度業餘的香港劍擊而言算是一大成就,亦證明香港人適合參與劍擊,成為及後大力發展的基礎。

劍擊(花劍)History

花劍場地

劍擊運動稱為劍道(Piste),採用不易打滑的地面物料,即使選手高速移動也不會滑倒。劍道寬度一般為1.5米,國際比賽標準寬度亦採取這個標準;而長度則為14米。劍道左右兩邊互有邊界,中間則設有6條線,分隔左右兩方選手,分成3個區域。 

值得留意是劍道上的每個選手只要向後退出端線便需扣分,選手會重回預備線作準備比賽。而當選手一隻腳完全踏出邊線,則需退後1米作懲罰。

花劍器材

花劍器材

電審器

設於劍道中央,透過連接電路線與選手身穿的電衣和劍相連,擊中有效攻擊範圍(主要為四肢及頭部以外的軀幹)即亮有效燈號(紅或綠),擊中無效部位則亮白燈。

劍擊是少有項目於過程中不可露面的運動,但單看頭盔相信也了解是甚麼國家的選手

比賽規矩

單人比賽為每局3分鐘,以3局制進行,先搶下15分勝出。

攻擊權

花劍以刺擊取分,只有刺擊這種攻擊方法才能得分,每刺中一下得1分。花劍最複雜在於「攻擊權」,最先伸出手臂以劍指向對方的選手,即取得攻擊權,獲得攻擊權的選手擊中對方才會得分。不過若先取得攻擊權一方,於進擊中途腳步停頓、刺擊後將手收回(因此可見花劍比賽中,刺中對方後都會像時間停止一樣)、一隻腳踩出邊界或側線或被對方用劍擋開劍尖,都會失去攻擊權。而大部份時間下,對方都能馬上用劍指向該選手,從而奪走攻擊權,馬上發動攻擊。因此花劍比賽中,攻擊權會不斷轉換,是一種運動員、裁判及觀眾都要極度集中的運動。

圖中防守選手快將後退到端線

特別取分方法-越界

若能逼對手後退出指定範圍即可得分。但若果能引導對手一隻腳完全踏出左右的側線,對方則必須後退1米重新開始比賽;而若果對手後退1米時退出指定範圍,則照樣會得分。

經常看到花劍刺中對手停格一刻,事實上是取分關鍵

特別取分方法-罰牌

劍擊和足球一樣有黃牌及紅牌,同樣2面黃牌會換成1面紅牌,但每面紅牌只會為對方加1分,不過嚴重犯規可能罰黑牌,罰離場。大部份黃牌都是於預備階段「偷劍」,例如早了開始移動等。或者是用不拿劍的手擋下對手刺擊,若果攻擊有效,則是對手得1分再加罰1張黃牌。

Text: Edward
Photo: Conrad、Olddog、網上圖片
Design: Yv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