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奇才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 回顧傳奇一生並慶祝其奧運金牌一百週年

田徑奇才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 回顧傳奇一生並慶祝其奧運金牌一百週年

田徑奇才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

相信大家對電影「烈火戰車」或「終極勝利」並不陌生,其實兩齣電影的劇情均參考了同一人的生平故事—田徑奇才李愛銳Eric Liddell,他是被譽為「蘇格蘭飛人」的國際知名運動員兼欖球員。除了體育,他在社區服務的成就同樣非凡,他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及對人民的熱愛,實在值得欣賞。

田徑奇才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2

李愛銳是生於中國的蘇格蘭人,於1902年在天津出生,父母均為傳教士。1907年,五歲的李愛銳隨父母離開中國回國述職,才首次回到蘇格蘭的家鄉。李愛銳在運動方面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在學院時期已經擔任板球隊與欖球隊隊長,他在大學時期是欖球隊主力,後來更入選蘇格蘭國家隊,六次代表國家上場,總共獲得七頂欖球喼帽。到1923年,他短跑的才能被英國知名教練湯姆.麥克查爾(Tom Mckerchar)看中,他由欖球場轉戰田徑場,在一次次的短跑項目中獲得殊榮,他在100米項目以9.7秒刷新英國紀錄,因而被譽為蘇格蘭飛人。到1924年的巴黎奧運,他在400米決賽更以47.6秒刷新世界紀錄。

獲得奧運冠軍後不久,李愛銳便大學畢業,他正直運動生涯的顛峰時期,卻毅然選擇轉換人生跑道,以傳教士身份返回中國,到天津英華學院擔任老師,當時他任教的學生有不少香港人,如現在已九十七歲的前行政會議和立法會成員鄭漢鈞博士。1937年至1943年,日本侵華期間,他無懼危險,繼續傳教工作,他的妻兒避至外國時,他仍選擇留下來盡能力幫助人民,即使他被關在集中營內,仍幫助老人,安排遊戲及教育予孩子。可惜最終他未能幸免於疾,在二戰結束前因腦腫瘤離世,享年四十三歲。

田徑奇才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4

李愛銳後半生的經歷成為了2016 年由香港著名導演冼杞然和Michael Parker 共同編導的電影「終極勝利」的藍本。其實李愛銳與香港的淵源可追溯至1989 年,當時在港工作的蘇格蘭工程師Charles Walker 在山東濰坊發現了李愛銳的墳墓,並安排愛丁堡大學捐贈一塊紀念碑。1991年,他成立了「李愛銳基金會」,多年來組織來自蘇格蘭、香港和濰坊的年輕運動員參與田徑活動。

適逢今年為李愛銳奪得奧運400米金牌一百週年,奧運又再次於巴黎舉辦,正值此歷史時刻,李愛銳百周年基金決定揀選香港這個淵源之地作為其中一站,舉行「李愛銳百年紀念展覽」,展覽期由6月13日至27日,在中環交易廣場一期中央大廳舉行,免費入場,大家可以把握剩餘的展覽時間,入場了解李愛銳於體育及社區服務的卓越成就,認識他的傳奇一生。

Text, Photo: Ke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