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邊個撐 - 港足吶喊 許賢認為要嘗試透過造星或者令其商業化將港足推廣給大眾,而同為網媒之一的「港足吶喊」,則希望透過相片及文字報道球賽,將港足令他們為之動容的情感,傳達給每一名讀者。由球迷成為網媒,由社交媒體做到實體印刷雜誌,靠的並非充裕的資金及豐富的營運經歷,而是儘管屢次碰壁仍願意為香港足球吶喊的「情」。究竟港足有何吸引力,讓這個由一班年青人組成的團隊如此著迷;它所代表的力量,又如何令他們決定撐起港足?
許賢講撐港足 今年香港在亞洲的球會系數排名第六(截至十一月),並且在2023年亞冠盃中,獲得一個直入分組賽席位及兩個外圍賽席位,可說是近年香港足球成績最佳的一個階段;同時近幾年愈來愈多人談論和支持香港足球,似乎香港足球一片好景——但球賽觀看數字、入座率、球員收入、球隊成績,從球迷和球會角度看到的卻可能是兩回事。香港的芸芸運動項目中,足球運動員可能是最早發展職業化的項目,亦因為有本地售票賽事,球迷力量對其發展不無影響。談港足如何撐下去,不得不提港足球迷,以及由球迷「進化」而成的跨界媒體近年的角色。
FIBA 3x3世界賽香港預賽-大專生熱血火併甲一球員 FIBA 3x3籃球賽將會於十一月尾首度在香港維園舉行世界賽資格賽大師賽,而於YMCA烏溪沙青年新村3×3基地預賽決出的優勝隊伍,有機會在維園對戰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令不少香港球員都蠢蠢欲動,更吸引甲一球員和各大專校隊球員組隊挑戰。
香港長跑孖寶 — 鄭堯華 鄭堯崴 雙胞胎 (孖仔/孖女) 給人的感覺好神秘,有人甚至認為會有心靈感應,究竟是否真的呢? 作為香港跑界新冒起的鄭堯華及鄭堯崴,正正就是一對孖仔,他們的身高及身型相似,當然也是一樣喜歡跑步,令人好奇:這種微妙的血緣牽絆在他們的跑步路上有何影響?
宇宙當入樽 魚太郎的熱血程度是經常將「一起稱霸宇宙」掛在嘴邊,彷彿真的沒可能有什麼阻礙—事實上漫畫計劃之初最大的障礙已經出現:「畫漫畫和籃球一樣,是需要團隊合作!」有了故事原形構思,但更需要作畫的漫畫家,而且工作量之大亦必需將畫背景的工序分工。日本漫畫家有多個助手,但他們才剛起步,不可能有資源請那麼多人手,最後成班的是緊密合作的鐵三角:「阿鍠是數碼暴龍漫畫家,我喜歡他的畫風,而且他自己的創作也有很多動物造型人物,所以畫UBL是非他不可!另外我們也找來阿東畫背景。」
魚子的籃球 談及UBL籃球學園,不得不提及背後的「靈魂人物」井下魚太郎。他三年前決心打造屬於香港的籃球漫畫,除了找來《數碼暴龍》漫畫家余遠鍠作畫,更定下了長遠計劃:「我希望漫畫可以逆輸出去日本甚至其他地方!」他笑言自己小時候也因為漫畫《男兒當入樽》而對籃球運動著迷,甚至會參考漫畫人物的籃球技巧,所以對漫畫和運動的結合很有信心:「這種感染力只有漫畫才能呈現到,希望可以由小朋友開始令他們對籃球有興趣,從而開始接觸和參與!」
我們的籃球學園 鄭錦興的籃球生涯經歷過不少重要時刻——獲得Nike League U19冠軍及最有價值球員、獲得ABL總冠軍、成為港隊隊長出戰2018亞運⋯⋯到了今年,不少香港球迷仍對他的出色表現津津樂道,不時提起他當時「港版流川楓」這個外號,而他對籃球的熱愛從未止息,更於今年與UBL合作,在UBL籃球學院中擔任總教練,希望將籃球之火傳承給年輕一代,培育更多籃球運動員。
《給十九歲的我》:永恆的片刻 我帶著期待的心情進場看,主要是因為我對紀錄片的濃厚興趣,其次當然是對預告片當中出現的單車運動員馬燕茹感到好奇。光是「紀錄片」和「運動員」兩個關鍵詞,便足以令我掙扎著在截稿前夕抽空去看。
袁晞彥.科學訓練與續夢 Ft. TeamSOLO|Strength & Conditioning 「運動員一直都是以夢想努力,我就想藉*S & C幫助他們延續自己夢想,衝破界限。」 袁晞彥(阿Mo)是前香港手球運動員,退役後曾任職小學老師,但心繫運動的他想為運動界出一分力,毅然辭職成為體適能教練,專為運動員提供S & C訓練。籃球、田徑、游泳,凡是競技運動,阿Mo 都認為S & C是運動員需要並能助他們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一環。
鄭文皓 跑手的抉擇|Running Special 年方十八,對很多中學畢業、正準備升上大學的青年運動員來說,是個轉捩點:繼續走運動員之路?還是先為前途生計打算?香港青年跑手鄭文皓(Marcus)當然也逃不過這個人生交叉點—他在今年七月份的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半馬青年組跑出第三名的佳績,衝擊香港半馬青年紀錄,但卻無法透過運動員計劃入讀心儀院校學系,「我在黃金海岸比賽前幾天得悉沒有被取錄,但亦唯有收拾心情專注比賽。」他坦然比賽表現沒有受心情影響太多,但這個經歷令他有感香港的制度無法令他全情投入馬拉松訓練,取捨跑手路向時多了層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