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邊個撐 - 港足吶喊

港足吶喊

港足吶喊成員眾多,都是球迷義務參與,平時各自入場睇波、影相、出文,難得聚首合照。
(左起:阿軒、Ant.S、Henry、Amos、MK天使貓、阿然)

IG:@gongzuknaaphaam
電子雜誌:https://linktr.ee/Gong2Zuk1Naap6Haam3

自己球隊自己撐

許賢認為要嘗試透過造星或者令其商業化將港足推廣給大眾,而同為網媒之一的「港足吶喊」,則希望透過相片及文字報道球賽,將港足令他們為之動容的情感,傳達給每一名讀者。由球迷成為網媒,由社交媒體做到實體印刷雜誌,靠的並非充裕的資金及豐富的營運經歷,而是儘管屢次碰壁仍願意為香港足球吶喊的「情」。究竟港足有何吸引力,讓這個由一班年青人組成的團隊如此著迷;它所代表的力量,又如何令他們決定撐起港足?

情感連繫的力量

港足吶喊成員眾多,而這次受訪的是Ant.S、Amos、MK天使貓及阿然。談及怎樣認識港足,四位不約而同地分享都是因機緣巧合下接觸香港足球—朋友邀約、足總派門票、放學打發時間⋯⋯Ant.S更笑言當初是因為有免費飯盒才看比賽。2014年後,Ant.S認為身份認同令他再入球場觀賽的感受已不一樣。2019年在韓國釜山上演的一場港中大戰,他與另一成員阿然分別都有特意飛往當地,成為賽場上的吶喊者,阿然憶述當時的緊張壓抑氛圍強烈,但或許正是這種壓抑,凝聚了一個城市。Ant.S 說,「球迷、球員都透露那種想贏的欲望。輸球後,聽到他們訪問的內容真的很觸動,甚至我旁邊的朋友亦已淚流滿臉,我覺得足球是應該有那種力量。」

城市之下,便是社區。阿然提及數年前大埔曾得到聯賽冠軍,有媒體專訪大埔隊與大埔居民之間的密切關係,發現到足球所締造的連結可以如此深厚,「當時大埔主場座無虛席,球迷『嗌』到盡。」即使因為球圈發展不穩定,令大埔隊一年後降班,但球迷在甲組聯賽仍不離不棄,堅持到現在球隊再次升班上港超聯賽。

這種密切關係甚至不限於當區球迷,Amos 接觸過港超球隊後,作為一名觀眾已經能感受到那種熱血氛圍,無形中建立起一種情感連結。「我本身支持曼聯,但看完港超之後,再看歐洲聯賽會失去那種想球隊贏的感覺,失去那種歸屬感,像支持了一隊遙不可及的球隊。接觸過一隊我可以親眼看著,可以陪著他們大喜大悲的球隊後,看英超也只是看技術。」

難傳揚港足魅力

愈愛港足,亦會愈心痛其發展之路崎嶇顛簸。MK天使貓及 Amos 指足總本身的宣傳也不足,令大眾失去入場觀看的意欲。MK天使貓說,「本地足球真的很少宣傳,香港『睇波』其實是主流,像我中學時朋友也會踢波、上堂睇波,玩FIFA,但全是歐洲足球。」Amos 補充道,「我叫身邊朋友去看比賽,他們都有刻板印象覺得港超好廢,但他們從沒有看過。我覺得港超不會缺乏一些精采畫面,但就是缺乏一個令我們嘗試體驗的平台。」

足球的魅力所在,必然是看球員如何運球,過五關,斬六將,並為球迷盡力地踢好比賽。但阿然認為港足的最大魅力,或許是那份獨有的親切感,「 始終自己地方,球員很多都是自己人,在球場上聽到的聲音,鬧也好,讚也好,都是自己嘢,果種感覺格外親切。」Amos亦有同感,「雖然現場氣氛有點粗俗,有人暢飲啤酒,有人講盡粗口,但正是這氣氛會產生對球隊的情感連結。」

那份情感、親切感,甚至能體現於與球員的相處上。Amos指,「港超的球員真的很貼地,即使我的朋友還遲過我看港超,他們甚至有機會與球員食飯。」MK天使貓續說,「社交媒體上DM 他們,九成九也會回覆。」阿然也補充,「可以影相,可以握手。在韓國時我也有觀察其他球隊,他們只能距離很遠地向你揮手,和香港隊差別很大。」作為球圈體制外的人,球迷對球員薪金低下、球會欠薪等問題無能為力,但在港足上感受得多,自然讓他們都想以自己力量分享對港足的那份情,「港足吶喊」亦因此成立。

k

(左)天使貓 /男 / 大學三年級 / 編輯、記者、創辦人
支持球隊:流浪

天使貓觀察以往的足球雜誌主力專注歐洲足球,本地的報道只得一至兩版。

(右)Ant.S / 男 / NGO工作 / 記者
支持球隊:飛馬

Ant.S曾在傳媒任職,希望做多點本地足球的深入報道。

盡力將吶喊聲傳出去

「那時純粹想試做,無諗太多,得就繼續、唔得就由他。」作為創辦人的MK天使貓一開始寫本地足球,只想讓更多人看見,後來發現內容愈寫愈多,便將之擴大成電子雜誌,至今已做了十一期;又得到網民支持印成實體誌。成功吸引到支持者,除了要讀者有共鳴外,他們亦注重內容質素,Ant.S指:「以往本地足球雜誌某程度上都是複述網上的新聞,相對而言沒有吸引力,所以我都想注重去做些原創、有趣嘅內容。」

作為撐港足的媒體,有些界線確實難以拿捏—成員本來已是無償參與報道,同時作為球迷卻被期許無條件一味付出應援。Amos嘆道,「曾有一個球會知道我們有做雜誌,便叫我們幫忙做場刊,我們也有幫忙完成橫額設計等,但最後問及報酬,負責人便已讀不回。」作為攝影師的阿然亦說,「聽聞有球會給予非常低的薪金給攝影師。」對於這種消耗球迷支持情感的做法,Ant.S亦無奈,「始終資源不多,很多球圈中人都是靠個心去做,但這樣究竟可以做到幾多年?」

但回到初心,阿然發現雜誌能做下去時,主要受眾便想由一眾球迷進一步擴大至公眾。「我們額外製作明信片,將明信片及實體雜誌放在書店內給人免費取閱,一來想方便大眾閱讀,二來想吸引會流連書店而不認識足球的人看到,希望可接觸到一些同溫層以外的讀者—原來本地足球也有有趣的故事,至少也留意到都有靚仔球員喎!」

採訪、攝影,以至設計、出書,都是源自這群青年的義務付出;自己出錢、出心、出力去完成每一期刊物,靠著他們所說的對港足的熱情堅持下去。MK天使貓說:「球員踢好場波,我們做好雜誌,讓大眾認識多些本地足球,各自努力。」

//延伸閱讀//
許賢講撐港足 
伍怡欣Jessica:香港足球點樣撐?

Text: Lung, Nicole
Photo: Mr C
Design: 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