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比賽「兜巴星」|武意見

新興比賽「兜巴星」|武意見

新興比賽「兜巴星」|武意見

二零二二年三月,巨星韋史密夫(Will Smith)在奧斯卡頒獎禮掌摑主持人洛克(Chris Rock)事件,全球矚目,一年之後,UFC總裁韋德(Dana White)創辦「兜巴星錦標賽」(Slap Fighting Championship,簡稱SFC)1,舉辦首次比賽,韋德是否受韋史密夫事件影響而觸發商機,亦未可料。

相傳源於俄羅斯,近年流行美國的SFC,首次賽事於二零二三年初舉行,這是一種互搧耳光的「運動」,以體重區分五個級別(超重量級、重量級、輕重量級、中量級及次中量級),參賽者必須配戴護齒套和棉質耳芯,主辦者決定每場比賽的輪數。比賽由擲毫決定誰先出手,然後輪流重掌摑對方面頰,各有三十秒時間作準備,揮掌者A須站於指定區域;挨掌者B須保持雙肩平行,雙手放在身後(某些國家的比賽沒有此限),如果挨掌者B在第一輪中出現技術擊倒或擊倒,挨掌者B有兩分鐘的時間恢復,並經主管醫生許可,B可向對手A摑一記允許的耳光,如果回擊導致技術擊倒或擊倒A,則比賽被宣佈為平手。2

究竟「兜巴星」是「運動」嗎?是「武術」嗎?有什麼技巧可言?

1 Slap fighting和Power slap有多種中文譯名:力量耳光、呼巴掌、強力巴掌、巴掌格鬥、打耳光、搧耳光等,筆者採用「兜巴星」,似乎更傳神。

2 詳盡規例,見”https://slapfight.com/leagues/power-slap/rules”。

全球矚目的一巴掌—韋史密夫(右)掌摑洛克 (網上照片)

全球矚目的一巴掌—韋史密夫(右)掌摑洛克 (網上照片)

由武術定義說起

武術由無限制生死格鬥,插眼、插喉、撩陰、頭槌、扯頭髮與牙咬無所不包,發展到規範化的立技比賽如拳擊、泰拳、踢拳、K-1等各項規例都有些微差別;寢技擒拿類如柔道、柔術和摔跤...以至綜合格鬥比賽,都可統稱為武術,「兜巴星比賽」是否能稱為「武術」,的確可圈可點!

在普遍的文化角度來看,向人搧耳光是一種羞辱性的手段,「兜巴星比賽」的流行是「將暴力和觀看別人被羞辱的本能商品化。」

批評者詬病這項運動,基本上「只有進攻,沒有防守」,技巧性極度偏低,在絕大多數的武術流派,武者除進攻外,還要學習閃避、擋格或者面對重擊卸力,盡可能減少傷害,而「兜巴星」則是直接接受對方蓄勢發勁、迎面打來的重掌打擊。

瓦爾切克 (左) 硬食一掌後命喪(網上圖片)

瓦爾切克 (左) 硬食一掌後命喪(網上圖片)

殺傷力高甚至能一擊喪命

「硬食」(直接承受)巴掌的後果,也引發人們對比賽安全性的質疑,特別是造成腦部創傷的風險。內華達州體育委員會一名前主席就表示,「兜巴星聯盟」(Power Slap League)獲得批准是個錯誤決定。腦震盪後遺症基金會(Concussion Legacy Foundation)創辦人諾文斯基(Chris Nowinski)認為「兜巴星比賽」是「你所能做最愚蠢的事情之一」。我們可從慢鏡重播的中掌片段,明顯見到受者面容扭曲,承受的撞擊力肯定不少,許多選手賽後眼腫、口腫和面腫是等閒事,有些甚至產生短暫失憶。

人們或許以為掌擊殺傷力不及拳擊,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一九九三年在日本創立的Pancrase,就是以掌代拳的綜合格鬥比賽,出現不少擊倒場面,可見掌擊的威力不容小覷。

二零二一年十月廿二日,身高一點八九米和體重一百三十公斤,曾參加過強人大賽和綜合格鬥(MMA)比賽、四十六歲的波蘭選手瓦爾切克(Artur Walczak)是受歡迎的「兜巴星」選手之一,參加了Punchdown 5(源自波蘭的賽事)的半準決賽,被同胞扎勒夫斯基(Dawid Zalewski)擊倒失去知覺,送往醫院急救,經診斷證實頭部嚴重受傷,出現腦溢血,情況危急,他接受手術後,昏迷了一個月,並於十一月廿六日在醫院去世;死因是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轉損傷導致的多重器官衰竭。

選手賽後面部腫脹(網上圖片)

選手賽後面部腫脹(網上圖片)

國術中的「攻」「防」功法

「兜巴星」其實是將武術中的一些元素分拆,蛻變成為比賽。

攻的掌,就是「鐵砂掌」或「硃砂掌」之類,坊間有若干書刊介紹練法和藥酒處理,然而習者功力再高,如果欠缺搏擊訓練,身法呆滯和動作遲緩,只懂打磚砍石等的死物,根本就無法在搏擊時施展,但在「兜巴星比賽」,對手不可閃避「硬食」就當別論。

受掌的一方,就是「鐵布衫」或「硬氣功」等的護身硬功夫,實戰的挨打功夫,通常有動作元素存在,卸去不少的力道,始終抗打功夫如何棒,不招不架承受重擊,誠非明智之舉!

女子賽事(網上圖片)

女子賽事(網上圖片)

Text:Roger(羅振光)
Photo: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