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夢》:NBA光輝背後的無數臉孔|動映話

《籃球夢》:NBA光輝背後的無數臉孔

「一個年輕籃球員要進軍NBA,路途到底有多遠?」這是每個籃球人心裡都必然問過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要打NBA非常困難,也知道每個球季全世界就只得那四百幾人做得到。但是一個真正有潛質的高中生,假如以NBA為夢想,他將要經歷些甚麽,那條路將有多少障礙和挫折?我們卻不一定清楚。1994年電影《籃球夢》(Hoop Dreams)的導演Steve James用鏡頭告訴了我們,他與兩位監製Frederick Marx和Peter Gilbert這個三人組合,拍出了一套至今公認的紀錄片經典—注意,不只是「運動紀錄片」,而是在任何題材紀錄片裡,都是經典。

紀錄片經典

酷愛籃球的我,自認也是個深度的籃球電影迷,只要是相關題材的,不管是荷里活明星演出的大製作、胡鬧的輕鬆喜劇以至非常低成本的「直出錄影帶」(straight-to-video)廉價片,都會盡力找來看看。網路上有不少「歷來最佳籃球電影」的排行榜,假如只列入虛構戲劇的話,榜首作品的選擇往往各自不同,有人最喜歡街頭籃球喜劇《White Men Can't Jump》,亦有人會選史派克李執導、影帝丹素華盛頓和球星雷亞倫演父子的《He Got Game》,當然再早一點、奠定了「火爆教頭創造奇跡」故事模式的經典《Hoosiers》(影帝真赫曼主演),也是很多人的心水;但是只要那排行榜也包括紀錄片的話,就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將《籃球夢》放在第一位的寶座。

這部戲在香港從未公映,我當年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裡看到的(而且記得很清楚是在香港大會堂觀看)。那時我其實並不特別愛好紀錄片,而《籃球夢》接近三小時的片長也容易令人卻步,不過當時我已經非常迷NBA,一見戲名就馬上訂票—即使事前對它的內容並不了解。結果那170分鐘,我完全沉浸在影片紀錄兩位年輕主人翁的人生裡,跟他們一起感受各種熱血和挫敗,看完出來後久久不能自已。

《籃球夢》最初本來只是一套為美國公立電視台PBS拍攝的30分鐘實錄短片,預計只拍三個星期,但是三位製作人卻對他們訪問的兩位主角生起了極大興趣,取得公營機構的款項支持後,就繼續長期追訪兩人的高中生活,最終竟然拍攝了五年之久,紀錄下來的影片多達250小時,完成品細緻而立體地呈現了兩個美國低下階層出身的籃球高中生,在他們人生一段關鍵時期的經歷。

少年籃球夢

他們是William Gates和Arthur Agee,芝加哥兩個天資優秀又背景相若的男生。兩人的狀況是美國很多城市貧窮黑人社區家庭的典型:Gates成長於父親缺席的單親家庭,住在罪惡和毒品橫行的公共房屋,而Agee的爸爸則是經常進出監獄的小罪犯。他們的籃球天分被地方球探相中,先後獲招進當地的私立籃球名校聖約瑟(St. Joseph)高中(最有名的畢業生是活塞傳奇名將Isiah Thomas,在片中也有出現)。這種招兵買馬固然帶著「人肉販賣市場」的意味,但對於夢想打NBA的兩人來說,無可否認令「上流」機會大增:在名校打球既容易受注目,又有遠較公立學校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容易爭取到NBA的敲門磚:一份NCAA第一級(Divison I)大學的運動員獎學金。Gates比Agee早熟和沉穩,很快成為校隊主力(當然也因此受到更多的特別照顧,包括學費減免上),而且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理解,練球以外肯多花努力改進學業;Agee比較隨性,有點孩子氣,卻也更令我們看見,一個年輕人在這關鍵時期所面對的壓力和情緒。

像《籃球夢》如此長年拍攝的紀錄片甚少有,讓我們在短短三小時裡看著兩個男生從少年成長到青年的全過程,而這些記錄也合成一幅多層次的眾生相:貧窮生活的真實、都市低下層的各種危險和誘惑、高中生成長的焦慮、教育制度的缺失、教練與球員之間既是師生卻又無可忽視的利益關係……一部優秀的運動電影,從來不止講運動,而是以運動切入去呈現人生和社會。《籃球夢》無疑就是典範。

電影到最後以兩人畢業和邁向大學為終結。Gates始終無法帶領球隊聖約瑟贏得州冠軍,而他受了膝傷動過手術後,之前曾向他招手的NCAA籃球名校大都卻步,尚幸最終得到馬凱特(Marquette)大學給予球員獎學金;Agee雖然轉學到馬歇爾(Marshall)高中後贏了公立學校聯賽冠軍,但升學路途卻崎嶇許多,只因他忽視了學業,就算球打得好,卻達不到拿D1大學獎學金的資格,只能去讀短期大學。雖然紀錄片就在這裡完結,觀眾也都清楚,他們的NBA之夢已經變得很遙遠。

人生浮沉如夢

事實上兩人最後也無法成為夢想中的職業籃球員。也許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譴責,這個渺茫的「籃球夢」把一代代年輕人用完即棄,但真的就只是這樣嗎?他們在這個逐夢過程裡,是否真的一無所獲?看後來的報道,Gates大學畢業後又再取得一個聖經學位,成為了一位牧師,有個美滿的家庭,他的大兒子也同樣拿到大學的球員獎學金;Agee的生涯浮浮沉沉,搞過生意,惹過官非,但現在也是個經常去學校與年輕人分享經驗的演講者。他們都憑著籃球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開拓了自己的命途,也許不如NBA球星那麼光芒四射,但安身立命,難道不也是一種切切實實的成就嗎?

還有一個後續:另一班無關的拍攝者,在2006年製作了一套名為《Hoop Reality》的紀錄片,是乘著《籃球夢》剩餘人氣而推出的「非官方」續集(成績當然差得遠),此片聘請了Agee演出,負責去採訪他一位馬歇爾高中的學弟,紀錄他們向州冠軍進發的歷程。而那位學弟,正正就是後來經歷了很多崎嶇路途、被大學停學、在歐洲籃壇流浪,最終回到美國成功當上NBA球員的Patrick Beverly。

Text: 喬靖夫
Photo: 網上圖片
Design: Yvonne
(完整內容收錄於《Sportsoho運動版圖》2022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