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單車雙行道—公路單車vs.場地單車 - 李思穎、劉允祐、達海飛
【Cover Story】單車雙行道—李思穎、劉允祐
香港近二十年在場地單車方面無論出戰人數或成績均較為亮眼,予人港隊側重場地單車發展的印象,不過港隊近年愈來愈多青年運動員在國際公路賽場分途出擊,大有進步,青訓亦誕生了不少表現出色的新力軍,亦有港隊以加入亞洲或歐洲職業車隊為目標。直至2024巴黎奧運,兩位港隊劉允祐Vincent、李思穎Ceci雙雙獲得公路賽資格,令公路單車再次獲得大眾關注。劉允祐專注公路車發展,甚至今年更加入泰國職業車隊Roojai Insurance;另一方面李思穎則相信公路賽道上的修煉可以幫助她在場地單車上有所成長。香港的公路車和場地單車發展密不可分,隨著來自歐洲的教練達海飛於2024年上任港隊總教練,兩者形勢又會有何變化?
公路單車 vs. 場地單車?
Why not both!
公路單車和場地單車的訓練時間及比賽難免會有衝突,但兩者對運動員的成長是互相成就,正如總教練達海飛所說,世界頂尖的車手兩方面的賽場表現都很好。但若問香港哪一方面的訓練較有優勢,答案便呼之欲出。
N = 筆者 ,C = Ceci,V = Vincent
N:你們在香港時會去哪裏訓練公路單車?
C:香港比較少路可以訓練到公路賽,我們會去踩新娘潭,雖然一踩就好幾個小時,可能比較沉悶,但那條路是一條Rolling路,體力消耗都幾大,所以都有一定訓練效果。另外是香港天氣比較濕熱,當我們再到其他天氣極端地方就好似會適應得幾好。
V:通常都是練新娘潭或者大帽山這兩條路線。香港比較難找到長距離的路線,也沒有那麼多郊區的路,最多只有十幾公里,而且香港的公路還要顧及其他車。如果是去大帽山就會多練一些攀升或者強度;新娘潭就會由體院出發,到鹿頸,在那邊繞圈至足夠里數。
N:公路車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C:公路車比賽的路線和場地選擇更多,對我來說是很適合累積經驗的地方,未來我的重心都會在場地單車上,但也希望在公路單車上可以令我學習和改善更多技術和體能方面,我相信對場地單車都有幫助。
V:我初時和朋友在科學園開始踩,頭幾年我們去參加一些公路比賽磨鍊,慢慢我就喜歡上公路賽的模式和挑戰。所以港隊雖然在場地單車方面比較為人熟悉,但我從一開始便想集中在公路單車上。唯一令我猶豫的是公路賽場上要爭成績就會相對難一點。因為每年視乎參加哪場比賽而有不同路線,可能今年的比賽路線適合我,才有機會爭勝。
「我不會說這是我帶來的改變,而是全世界都是這樣做。」
達海飛:這是世界趨勢
Vincent一直都專注在公路賽場上,而Ceci則自言今年比較多去歐洲參加公路賽,這個轉變難免令人聯想到是由新任總教練達海飛帶來。他卻強調這是世界趨勢:「Sprinter只需要練場地單車,但對於世界上所有的車手來說,場地單車佔大概20%,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特定的訓練項目,而世界頂尖的場地單車手通常都在公路車上有好好的表現,這是他們需要的才能,沒有例外。如果想有成就,他們便要在公路車上提升有氧訓練水平。」他指帶港隊出外比賽時觀察到他們的策略及技巧仍然不足,相信是因為公路賽經驗較少所致。
港隊以往也有出外參加公路車賽,但多為內地或亞洲賽事,和歐洲比賽水平的確有很大分別:「香港很少可以封路舉辦賽事,最近我們的是內地,夏天時我便盡可能把握機會讓他們去內地,他們幾乎每星期都在內地集訓或比賽。不過,內地的賽道比較寛敞,但在歐洲賽道通常很窄,當他們長期在內地訓練,再去參加歐洲大賽或世錦賽,便有如一步登天,對他們來說是艱難的。」也因此,2024年初他安排Vincent和Ceci到澳洲集訓,奧運前則到英國集訓,希望他們參加多點歐洲賽事,慢慢建立比賽習慣和規律,運動表現也會自然地成長。「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他們每年都有新目標,下年的全運會、2026年名古屋亞運、2028年洛杉磯奧運……計劃很長遠,但其實時間過得很快!」
踏上漫長路
來自法國的新任教頭Hervé Dagorne達海飛參與過兩屆奧運,又在香港擔任了七年教練,看著港隊成長,他總有種恨鐵不成鋼:「你能想像嗎?他們有人27歲才第一次在歐洲比賽!」他指很多公路車大賽都在歐洲舉行,吸引世界頂尖車手滙聚,希望港隊在歐洲的歷練可以令他們更有爭勝心——他認為調整心態最重要:「影響表現的因素很多,很難說比賽經驗多就一定會更好,應該是整個系統去改善,所以最重要是心態上要有競爭心,不斷求變!」而這些轉變可能包括裝備或飲食營養:「飲食調整可以令表現提升10%,另一些轉變則可能提升2%,所有事情都有影響。」中國香港單車代表隊的唯一服裝贊助商bossini.X正是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以風洞測試為港隊研發出高性能比賽戰衣,除了改良剪裁及設計,採用新織物料更可減低高達3%風阻。相信科技與運動結合,能有助運動員提升表現,再創佳績。
整全訓練思維
他笑言自己常常提倡健康飲食,因為實際上訓練有很多階段和層面,港隊和世界頂尖車手仍有差距,原因是他們他們較着重運動表現上的訓練,而忽略了比賽技巧或策略,「即使體能很強壯,卻無法在比賽時作出正確判斷。所以我和體院方面都商討過要全面有系統地作出改變,包括飲食營養、運動心理、運動評估等等。」
沒有比賽時,他認為可有多元化和細緻的其他訓練,例如體能調整,也應思考如何有效地訓練耐力基礎:「例如比賽距離是五十公里時,訓練目的是如何用較短時間建立到可以踩五十公里的耐力基礎,踩八個小時三十公里便相對沒那麼有效。」他指,很多人容易混淆,單車比賽不止是長時間用較快的速度持續地踩,而是要留意你的體能可以降得有多快:「大部份人能夠在一個月內訓練到踩二百公里,但要提升速度快三分鐘便需要一年去建立耐力。我們要在訓練和其他因素之間找到平衡。」
由長遠計劃開始
他提醒運動員不應太「安於現狀」,想著「我們是亞洲人,比起歐洲人我們的技巧較差」而妄自菲薄,「日本人近年進步得很快,今年環法單車賽也有一位來自東非的單車手Biniam Girmay贏得三個站。非洲人天生是有很好的體格,他們在馬拉松上跑得好,當然也能在單車上表現得好。我們也可以!」
他希望港隊每年的計劃可以助他們定立目標,調整至最佳狀態,例如為了備戰明年的亞錦賽及全運會,他們將會在一月份到澳洲集訓及參與Tour Down Under期間的繞圈邀請賽和本地三日賽:「當地是夏天,亦是全年比賽旺季,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及歐洲的選手也會去澳洲比賽,提升訓練及比賽水平,相信對他們會有幫助。」2025年的主要目標雖是全運會,但也當然要放眼名古屋亞運、洛杉磯奧運:「這是很長遠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