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患|一波一轆
傷患|一波一轆
「只有已經受傷的運動員,或還未受傷的運動員。」傷患無疑地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運動員在訓練期間出現傷患,相信是無一倖免的。
我是場地單車短距離運動員,短距離講求爆發力,力量是爆發力的基本,增加力量可以提升爆發力的表現。因此,力量訓練是我們短距離運動員的主課,重中之重。
還記得之前教練說過:「90%的傷患都是源自力量訓練。」
在2024年年中,我經歷了一次最長的傷患。當刻我甚至想過,我會否永遠都不能正常進行力量訓練。
嚴格來說,那不能稱之為傷患,因為我的痛並沒有受傷的一刻。時間回到2024年七月尾,當我要跨過座墊,準備上車時,感覺左邊大腿外側髖關節旁有點不適。但是,由於不適感並沒有影響我踩單車,所以起初我也不以為意。直至之後,我一如既往正想單腳盤腿坐在床邊,卻感到異常不適。當下,我便意識到我要正視問題,立即聯絡相熟的物理治療師。經過診斷後,發現是由於IT Band(髂脛束)過緊所導致的。經一系列的手法按摩、針灸、筋膜刀治療後的翌日,我終於可以成功盤腿坐。
當我以為一切如常,在九月十日的力量課,我正在進行深蹲75% 113kg最後一組時,兩邊大腿外側髖關節疼痛的感覺愈來愈明顯。本應要完成八下,我只能硬著頭皮完成了六下,甚至第六下完全不能發力,幸虧後面有人在保護。
為了保險起見,體院醫生安排我去做磁力共振掃描(MRI)。幸而,報告結果顯示並沒有任何大礙。但是,之後的一段日子,我都被大腿外側髖關節的痛困擾著。上樓梯、坐下、下蹲⋯⋯這些不費吹灰之力的日常都會觸發兩側的疼痛,更不用說做力量訓練了。我連本來熱身重量也不及的60公斤深蹲都做不到。
十月的那段日子,我壓力很大。看著本應完成的力量計劃、看著隊友如常訓練,我只能默默地許願,冀望下次力量訓練能有奇蹟出現。
我告訴自己,多忍耐三星期,我相信在紐西蘭和澳洲比賽不用做力量訓練的日子我便會好起來。
“Sometimes we need to step back to go fast.”
2025年一月,我真的回復過來了,甚至完成了之前從未做過的重量。
運動員的生涯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又熬過了一個「傷患」,我又「進化」了。
Text:程嬿珊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3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