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綠人 - 陳錦偉

南島綠人 - 陳錦偉

「我好鍾意香港 !」

許多香港人以這句話來表達對香港的愛, 但是陳錦偉(Stanley)卻不解他們喜歡香港什麼地方。「有些人不太說得出香港有什麼值得喜歡,我希望藉著不同角度,告訴他們香港的自然環境是值得他們喜歡和守護的事物之一。」

二十年來,從西貢到南丫島,Stanley積極參與各項環保工作外,更以文學作品和攝影紀錄香港自然生態的現況,希望讓大家喜歡上香港的大自然,甚至藉此驅使他們付諸行動,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家園。

陳錦偉(Stanley)/ 生態紀錄者

飛蛾圖鑑《南島蛾誌》作者,
亦著有詩集《後花園的香港鳥類誌》及《行山》

現任「活在南丫 Living Lamma」主席

曾任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ERC)生態保育經理

Stanley

Stanley近期推出的《南島蛾誌》是全港首本飛蛾圖鑑,內藏三百五十多種的飛蛾,當中大部份攝自Stanley家中的天台,他笑言整個過程是「最Hea的生態調查」。

以文字寫出香港美與醜

很多人認識Stanley,可能是由他的作品開始—他表示自己是一名「文佬」,早期曾寫下為數不少的散文和詩,並投稿至《大拇指》和《秋螢》等本地文學刊物。 這些文章對於Stanley而言,只是一個抒發自己感受的平台,他希望能進一步表達香港自然環境的獨特之處,「我自小便喜歡台灣文學,尤其是劉克襄和吳明益的自然寫作;在英美也有許多自然作家撰寫當地的自然環境。在香港,卻只有葉曉文等少數作家從事自然寫作。」Stanley認為,相較於一般寫作,自然寫作可以讓在地人以另一角度認識自己的家園,但無奈香港的自然寫作相對較少,驅使他先後出版詩集《後花園的香港鳥類誌》和《行山》—無人寫就我寫!他以詩作形式分享自身觀鳥的感受和行山期間的所見所得,更曾為此舉辦行山團,與讀者一齊行山,在大自然環境下共同閱讀《行山》,藉此透過詩意文字認識香港大自然,亦能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Stanley曾舉辦行山團,讓參與者藉著《行山》中的文字認識香港大自然,令平時少行山的「文人」增加動力去親身體會大自然的美。

然而,大自然美麗的背後,香港的自然生態一直因為現代化城巿的急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海洋垃圾便是其中之一,Stanley曾為此寫下詩作<海洋垃圾之歌> 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喚醒人們關注海洋垃圾問題。 

妙語如珠的膠水蓋
打開了一扇談話
我來自神聖的西藏清泉
越過高原和溝壑
聖殿已經流亡
易捷卓瑪膠樽裝水三千米高
唐古拉山再高七百米

高潮線上的發泡膠盒隨即崩解碎落
如冰川無聲破裂

來歷不明的透明膠袋
垂頭喪氣
半掩於沙丘

諸神沒有黃昏
任海潮淹沒來時的路

一支塑膠飲管橫躺成嶺
成一筆直的九十度

對岸的戰火暫竭
我假裝負傷
拒絕醒來

陳錦偉 — <海洋垃圾之歌>之一
別字 第三十九期 

海洋垃圾的重生記 

「根據去年的統計,我們一共清理十一噸以上的垃圾,當中膠水樽共有二萬四千多個,可想而知,問題有多麼嚴重!」Stanley直言,海洋垃圾問題長期困擾全球,而香港位於珠江口,每逢大雨之後,來自大灣區的垃圾便會沿著珠江湧進香港,導致香港成為海洋垃圾的重災區之一,當中為數最多的是即棄塑膠產品和廢棄漁具,故此Stanley和其他島民平常會自發前往島內不同地方淨灘,「我們當中有八至十個島民是核心成員,平常如果在時間上能夠配合,便會一起淨灘,如果無法配合便各自完成。」

「淨灘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找到許多古靈精怪的東西。」Stanley認為每一場清灘如同探險,能夠發現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物,是整個過程中最好玩的地方。在他太太營運的環保商店「南丫部落」中,除能夠找到環保產品和由他著作的書刊外,更能找到各式各樣從清灘中拾回的海洋垃圾,從玩具到已經停產的塑膠水樽,乃至漂流木和發泡膠,應有盡有。這些「垃圾」經過Stanley和其他本地手作人的巧手,得以重新被定義,成為推廣保育的藝術品和紀念品,「店內的海玻璃是在淨灘中拾回,海浪沖刷令玻璃呈現磨砂效果,是一個讓人認識海洋垃圾問題嚴重性的好例子。」Stanley希望這些重生的海洋垃圾,能夠成為喚醒人們關注有關議題的媒介之一。 

Stanley在淨灘中拾回的海洋垃圾,經過一番處理後,成為南丫部落的產品。

一場無止境的行動

面對海洋垃圾問題,淨灘是解決手段之一,但是,這樣真的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嗎?

Stanley憶述,早期社交媒體尚未發達,初時無法凝聚更多市民參與淨灘活動,直到近年社交媒體流行,加上大眾開始關注環境污染問題,才愈來愈多市民投入淨灘行列,當中讓Stanley感到意外的,莫過於是著名歌星的粉絲團主動聯絡他安排淨灘活動,「這些團體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女生,由於淨灘需要長時間曝露於酷熱天氣和重複同一動作,收集灘上的垃圾,對女生而言,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而且面對收集不完的垃圾,會使人感到氣餒,但是她們仍然願意參與,令我很感動。」Stanley指出,淨灘能夠讓參加者親身體會海洋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讓他們反思如何能夠在生活中作出改變,減少生活垃圾對環境構成的影響。

市民對環境污染的關注度日趨增加,促使更多人參與淨灘活動。

除了在陸上進行淨灘工作,Stanley亦會和島民划艇出海收集飄浮垃圾。

縱然愈來愈多人參與淨灘,但Stanley直言淨灘並不能根治問題,只有減少產生廢物,才能讓這個問題有終結的一天。在淨灘活動中,Stanley總會發現部份參加者使用即棄塑膠水樽,每當遇上這些參加者時,Stanley便會跟他們說:「希望這一次,是你今生今世最後一次使用即棄膠水樽。」與其積極參與淨灘,倒不如在日常生活上作出改變,減少使用即棄塑膠製品,才能長遠和有效地解決問題;Stanley亦指出,飲品企業作為生產即棄塑膠產品的大戶,更應該履行生產者責任,從生產材料和回收政策方面下手,減少產生即棄塑膠製品,「飲品公司於公共地方設置水機供人們使用,或是把回收得來的膠樽再造成一些產品,對於解決海上垃圾問題,其實並沒有任何作用,為何不仿照德國實行按樽回收制度,甚至重新採用玻璃樽製作產品呢?」

生態攝影也能成為日常?

對大自然的愛,除了促使Stanley創作詩集,亦令他不斷以相機紀錄身邊的生態。在他眼中,生態攝影不止是由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在大自然環境運用專業攝影器材紀錄生態物種;他認為現今科技和資訊發展完善的情況下,生態攝影可以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Stanley憶述自身初時學習觀鳥的經歷,「在當時,觀鳥真的只是用望遠鏡觀看而已,由於菲林攝影所耗費的成本和時間較高,當時進行鳥類紀錄,主要都是以筆錄雀鳥的特徵為主。但是在這十年來,更多人開始關心本港的生態,加上數碼相機愈來愈流行,繼而吸引許多人接觸生態攝影,雖然當中衍生一些不良攝影行為,但無可否認,這的確讓香港的生態紀錄在種類和地點上更加豐富。以雀鳥為例,在這數十年的紀錄便突然飆升一倍,至今已經錄得香港有五百多種。」現時不少人能負擔專業攝影器材,而且也可用輕便器材參與生態攝影,促使本港生態紀錄的發展。

菲林相機是Stanley早期進行生態記錄的方式之一,因此至今他仍收藏不少菲林底片掃描。

器材之外,生態紀錄者亦要正視其知識上的不足。Stanley指出,近年更多人關心本港生態,各類型的生態圖鑑亦在這十年之間陸續出現,讓更多生態攝影「初哥」能夠有所參考,縱然如此,圖鑑涵蓋的範圍仍然不足,因此網上生態紀錄平台便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常使用的iNaturalist便是其中之一,而這也是他紀錄飛蛾的重要幫手,「三年前,我開始在家中天台攝影飛蛾,當時香港並沒有相關的圖鑑,因此我只能把拍下來的照片上載至iNaturalist,供專家辨認。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張飛蛾照片在經過專家Roger Kendrick辨認後,竟然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Stanley笑言,這或許是全球首宗在家居環境中尋獲新品種的記錄,亦是這樣的經歷,促使Stanley整合三年來所收集的飛蛾品種相片,出版全港首本飛蛾圖鑑《南島蛾誌》,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既然一般人也能做到生態紀錄,其他專家也可以早日出版更專業的圖鑑。 」

家中天台是Stanley記錄飛蛾的「大本營」,一部小型的數碼相機是他的裝備。

三年來,Stanley紀錄到的昆蟲不止有飛蛾:

鞘翅目 Coleoptera_吉丁蟲總科 Buprestoidea_吉丁蟲科 Buprestidae_吉丁亞科 Buprestinae_眼吉丁族 Chrysobothrini_眼吉丁屬 Chrysobothris_琉璃六星吉丁蟲 (Chrysobothris sauteri)

鞘翅目 Coleoptera_天牛總科 Cerambycoidea_天牛科 Cerambycidae_溝脛天牛亞科 Lamiinae_楔天牛族 Saperdini_並脊天牛屬 Glenea_亞屬 Stiroglenea_眉斑並脊天牛 (Glenea cantor)

喜歡香港的地方? 

「香港人整天說自己很喜歡香港,但到底香港有什麼東西值得他們喜歡呢?我希望藉著我所做的事,告訴他們香港的自然環境是值得他們喜歡和守護的事物之一。」Stanley希望透過自然文學、生態攝影、淨灘等行動,甚至最近推出的飛蛾圖鑑等,能夠吸引不同層面的人認識本港獨有的生態環境,讓他們找到真正喜歡香港之處,而非只是把「喜歡」二字掛在口上;當然也希望藉此宣揚保育的重要性,讓香港這個地方更可愛。

Text:Kuen、Nicole
Photo:Conrad、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Sportsoho運動版圖》202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