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只是個數字|我的002

年齡只是個數字|我的002

今個月初,澳洲匹克球公開賽於昆士蘭黃金海岸舉行。跟上次介紹的英國公開賽一樣,這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比賽之一。英國公開賽有來自五十個國家的球手參賽,比賽期間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來自哪裡。而這次澳洲公開賽,因為設有⻘少年組別,我多次被問到是不是參加18歲以下的賽事。每次被誤以為是⻘少年選手,我都會報以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畢竟自己其實都快要「奔三」了。

澳洲公開賽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的Split Age項目,也就是50歲以下的選手和50歲以上的拍檔組隊進行雙打和混雙比賽。這個項目吸引到超過八百人參加,於報名期間最早爆滿。參賽者年齡介乎8至80多歲,當中有不少矚目的組合——有嶄露頭角的小將與參加過世界大戰的老將組隊,也有全國冠軍跟經驗老到的父母一同參賽,展示他們基因裡的運動細胞。一老一幼同場競技,擦出了很多不一樣的火花。

Split Age項目除了體現出匹克球是一項老少咸宜的運動之外,也讓我們看到外國不同年齡層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年輕選手初生之犢不畏虎、很純粹地享受比賽的模樣,讓我想起自己剛開始打球那種熱血。成年的職業選手面對競技體育的殘酷,仍然有拼勁、有抱負,不斷堅持靠近自己的夢想。而50歲以上的球手,即使過了半百關卡,卻沒有被年齡所侷限,依然充滿活力,活得精采,球技不容小覷。看著80歲的老人在場上奔跑和揮拍, 我更是由衷地敬佩。或許,打匹克球真的是健康和長壽的秘訣。

澳洲公開賽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不要被歲數框住自己。在香港的時候,總會覺得18歲要上大學,25歲該有穩定的生活,30歲就差不多是時候結婚生孩子,然後工作直到60歲退休,老了不中用,就在護老院度過餘下的日子吧。Split Age 項目讓我反思,是什麼時候弄丟了小時候敢於嘗試的勇氣,失去了面對新挑戰的好奇?為什麼會被一個數字阻礙?規定什麼年齡該做什麼的又是誰?年紀比我雙倍大的長輩,都還在賽場上追求突破,激勵著下一代,我又有什麼理由卻步。

這屆澳洲公開賽,以為算是「老將」的我收穫一面單打銅牌。而世界的另一邊廂,香港代表團於美國猶他州聖佐治市舉行的世界中老年運動會中,成功奪得女子單打金牌和混雙銅牌的好成績。不同年紀的選手同時在國際賽事中站上頒獎台,足以反映香港各個年齡層都有在國際賽場上有競爭力的球手,也證明夢想跟年紀並沒有關係。不管「奔三」還是「登六」,只要保持健康的身心,年齡只是個數字,追夢永遠不太遲。

Text, Photo: 劉愷婷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