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球員的初馬體驗|輝之筆去

手球員的初馬體驗|輝之筆去

手球員的初馬體驗|輝之筆去

在剛剛的三月我完成人生首個半馬拉松。自去年九月亞運受傷嚴重至要坐輪椅,一直養傷到年頭一月亞洲錦標賽,腳踝仍未完全康復。為了應付手球比賽的高對抗性,我在杭州亞運會前故意將體重由七十五公斤提升至人生最高的八十二公斤。身高一百七十厘米的我有八十二公斤重,可想而知這絕對不是長跑運動員的體型。過重的身體加上腳部傷患,要在兩個月後完成一場半馬拉松賽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不會貿然參加長跑賽事,畢竟半馬拉松的距離太長。回想2020年,我突然有一天想跑二十一公里,由沙田跑到上水只跑到十八公里,便完全跑不動,只能用走的。當時體能不錯,總覺得無論如何也可以完成,結果不但無法完成,還大病一場。

而我今次參加是因為在疫情前順口答應了我的香港隊守門員教練一起到國內跑馬拉松。他記住了,不時問我去不去,到一月時他再問我,我心想報名後仍需要抽籤,抽中再作打算,誰知道最後真的中籤。既然米已成炊,目標當然要完成賽事,因此必須好好準備。第一次訓練就在一月初,我到街上跑步,當時已經養傷兩個月,仍未開始手球訓練。結果二十分鐘只跑到三公里,感覺非常辛苦,而且腳很痛。我當時懷疑自己如何能跑二十一公里。

最後我強逼自己每星期跑兩次,獨自跑或與朋友一起跑。起初以時間為目標,跑三十分鐘或四十五分鐘,不管什麼速度,就只是持續地跑。之後慢慢可以跑十公里、十二公里。強度每次都會提升,其實很容易適得其反,但距離賽事只有兩個月時間,絕對要催促自己。每次我的腳都會痛得不能走路。我覺得二十一公里距離真的太遠。最後一次訓練是比賽前四日,我跑到十八公里已腳痛得無法繼續,放棄預演一次二十一公里。

直到出發比賽,我只求完成賽事,原因是我訓練中最接近的距離還差三公里才完成二十一公里。到賽事當日有很多跑手一起起步,途中亦有大量跑手相伴。每隔兩公里就有補給站,心情相當輕鬆,最後不知不覺間就完成了二十一公里,成績為兩小時十七分鐘。衝線一刻差點感動得流淚,不敢相信自己順利完成。

作為一名手球運動員,半馬拉松二十一公里的跑量的確多出很多。先講缺點,若跑多於十公里,會令速度減慢,爆發力減少,同時肌肉量亦會下降,跑手最好就是身輕,力量無需太大。相比之下,手球屬於高對抗性運動,不但對力量要求高,亦需要有一定體重維持對抗性。長跑訓練的確不利,但只限季中季尾。開季前,有的職業球隊會要求球員持續跑七十五分鐘,速度及距離不限,他們表示季前訓練心肺功能,可以令往後日子的高強度訓練之間的恢復能力更好。最後一點,老套地說就是訓練意志力及集中力,可能我並不是太喜歡跑步,訓練全靠意志,幻想成比賽的最後一球,堅持下去。

最後多謝我的香港隊守門員教練賈東進先生,若不是他三催四請,我也不會有今次經歷。第一次為了一個跑步比賽特意到外地,打開自己眼界,希望下次再挑戰!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5月號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