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道 徒步之旅
東海道 徒步之旅
有些事現在不做,當想做時,可能已做不了。我決定坐言起行,活在當下。聞說從東京日本橋,一路向西走,就可以走到京都,2024年的三月,我買了廉航機票,背上輕便裝備,飛往日本東京,從東京日本橋出發,沿著舊「東海道」用了十九天,徒步 512 公里,走到了京都。

踏出Comfort Zone
嘗試背包客式的徒步,我將全身家當都塞進50L的背囊裏,拿著路線地圖,便從東京的日本橋出發,沿途沒有預訂住宿,行到邊住到邊,有別過往一切早己安排妥當的旅游方式,頗沒安全感。最大的是心理關口,需要脫離穩陣安樂的ComfortZone,這是給自己的的考驗。

尋找路上的節奏
每天徒步的距離,我的想法是不要讓自己筋疲力盡,感覺八成疲倦左右,身體雖然累,但睡一覺便可以恢復第二天的徒步能力,這才是長久的徒步策略。經頭數天的嘗試和摸索,每天25至30公里的距離,是我感到恰當的節奏。雖然日本較早天黑,但以此節奏前進,大部份日子均能在入黑前抵達住宿的地方,早點整理行裝和休息,便可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心情。

在東海道上
東海道路線只存在歷史記載,和標示在地圖上,因此在東海道前進,需依靠Google Maps GPS定位指引,手機是不可缺的裝備,所以我帶多了一部後備電話以防萬一,及帶備大電量的「尿袋」(移動電源),持續補給手機的電能,以維持GPS的續航力。我採用SoftBank數據卡,所覆蓋的區域甚廣,沒有斷訊號的發生,只是有時在山旮旯的地方,數據較為慢一點。

沿着舊東海道徒步,從繁華都市到寧靜鄉郊,從寧靜鄉郊到簡樸小鎮,經過的地方,有很多都是從未聽過的,就算聽過,如果不是東海道徒步的機緣,應該也不會打算來旅遊。正因不是平時認知的旅遊點,所見所聞,有別我一直以來對日本的印象,能夠體驗到日本十分地道的一面,是很珍貴的體驗和經歷。
徒步時遇到惡劣天氣,是無可避免的,我保持平和心情,平常心面對。冬春交接的三月,日本仍然天氣寒冷,在低温冷雨下,除了防水Jacket和防水褲之外,不要忽略雙腳的保護,提防凍傷之外,雙腳長時間濕水會令腳皮變軟,便會容易起水泡,保持雙腳乾爽,防水襪是不可缺少的,在寒冷天氣下,保持身體温暖,和保持乾爽是守則。
徒步日常
長距離日復日的徒步期間,漸漸形成了一種生活模式,我的原則是不要讓每天的旅途上發生麻煩和問題,行程順利才可投入享受旅程,所以每天晚上我都會將所有行裝從背囊取出,因應明日的天氣預測和路上需要,將裝備再重新執拾一次。沿途的便利店,是我的主要補給站,午飯大多也在便利店解決,每晚在酒店的熱水浸浴,和浸浴後飲冰凍啤酒,是我每天趕路的動力。

東海道上的十九天
我用了十九天,步行了512公里,從東京走到了京都,在這段徒步日子裏,只有腳上的水泡伴我同行,路上只有我一人,從沒遇過同路人,連從相反方向而來的徒步者也沒有見過,這是一條孤獨的路。據知一口氣完走全程的徒步者為數不多,在日本很多徒步者採用分數段日子、分段完成的方式。對我來說,這次不是一個旅遊觀光項目,是一次人生體驗和探索,感謝在東海道上這十九天,賜給我一個印象深刻,畢生難忘的經歷。

嚐苦後的回甘
完走東海道後,友人問我徒步後的感想,那時的感覺十分複雜,甜酸苦辣樣樣有些,找不到一個能總括的形容詞,我只回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經歷和體驗。經過個多月的沉澱,一切思緒已平復下來,最懷念的就是在徒步的日子裏,那種海闊天空,天大地大任我行的自由,經歷徒步的刻苦之後,像是嚐苦後的回甘,那股After Taste徘徊不散,可能這就是徒步的可卡因。
Text、Photo:史丹利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