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早在十多年前已認識黃頌行(Thomas),那時他在東涌任職社工,很多時候會在工作上運用桌上遊戲,如他曾設計一個講環保分類、名為《港.環保》的桌上遊戲,並在我任教的學校試玩和舉行發佈會,自此跟他結緣,一起推動桌上遊戲。

成立社企「樂在棋中」 製作和推廣桌遊

Thomas清楚記得自己是在2012年正式進入桌上遊戲這個行業,因為「樂在棋中」(PEOPLE ON BOARD)社會企業就在這年成立。回想成立社企的初心,當社工的Thomas運用自小鍾情的桌上遊戲搞活動,吸引當時的隱蔽青年離開電競和手機,到社區中心跟大家玩遊戲,通過社交學習與人溝通,這個方法相當成功,漸漸成為一個主要的運作模式。其後Thomas多走一步,培訓那些青年人作導師,把桌上遊戲從社區中心帶入小學,幫助小朋友學習和成長。為此Thomas更撰寫了一份計劃書,希望申請基金從而在社區延續這項工作。然而世事未如人意,申請受到基金會的拒絕,因為評審委員和主席均認為自己不會玩桌遊,市場上應該也不會有人玩這些東西。

Thomas有兩個女兒,那時候特別喜歡一套海盜主題的電影,回家扭著爸爸玩角色扮演遊戲,他靈機一觸,利用個人玩棋的經驗和有限的認知,設計了一套《張保仔傳說》的桌上遊戲,代替了角色扮演。玩著玩著覺得挺好玩,就嘗試把它商品化,及後更開展營商模式,成立了「樂在棋中」,找不同的機構合作。由於《張保仔傳說》圖板上的地圖是長洲,所以便找了渡輪公司合作,做了遊戲第一版。

其實Thomas早在2008年已建議離島區議會製作一個推廣離島旅遊的桌上遊戲,並參與設計,名為《離島假期》。為了推展個人的理念,特別從社工轉型社企的營運,足見其決心的堅定。

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位於元創方的「樂在棋中」社企,作品琳瑯滿目

遊戲設計的原則和方向

一直有個疑問,Thomas製作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桌遊,如何去平衡教育性和趣味性?Thomas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一款桌上遊戲的面世,首要條件是好玩。如果只是通過一個機制去表達訊息的話,只是一份教材。作為遊戲,除了好玩,還可以重玩,耐玩度要高一點,讓小朋友玩起來覺得有趣。提高學習興趣是「樂在棋中」設計上的一個大方向,讓孩子在過程中獲得知識。

作為香港創新智力運動協會的副主席,Thomas當然希望桌遊在智力培育上可以發揮其特性。Thomas認為下棋就是一個動腦筋的過程,因為下棋時大家總會預計一下,對手或者自己多走幾步之後會出現甚麼情況,根本就是考驗大家的智力運用。既有策劃,又有臨場應變,不一而足,是一個綜合智力運用模式。

Thomas分享桌遊設計的個人心得:「桌上遊戲很多時候都會有運氣成分,亦會有動腦筋的策略性。設計時我們心中會有一個比例,如果是針對幼兒的話,運氣成分高一點,趣味會多一點。反之,當我們針對中學生去設計一個遊戲,例如《股壇達人》這個遊戲,當中策略成分相對會高一點,減輕運氣的成分,需要動多點腦筋。」

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2012年黃頌行(左2)和筆者(右2)攝於《港.環保》桌遊發佈會

透過遊戲傳遞理財信息

《股壇達人》跟投委會合作,是一款配合中學課程設計的理財遊戲。有工作坊指導教師如何利用這款桌遊帶動學生學習,內容可取代中學「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目兩個單元共四堂的傳統課堂。

理財將會是未來的教育重點,相信可讓「樂在棋中」大展身手。Thomas點頭同意,因為社企成立之初,已經發現市場上理財桌遊不多,香港原創的更少,所以當時便跟一間保險公司合作設計一款有關儲蓄的桌遊。其後陸續與投委會、金管局和存保會等機構合作推出不同主題的理財教育桌上遊戲,希望通過遊戲傳遞一些理財信息。早前面世的《Smart理財321》便深受學界歡迎,通過合作夥伴去推廣智力運動,絕對是一個好方式。

最近社企在南豐中心開設了一個體驗館,也是以理財作為主題,以桌上遊戲作為設計基礎,發展成一個需要親身體驗的沉浸式互動、名為「理財農場」的理財遊戲。體驗分為三個模式,小朋友學習「財分三份」的理財知識;青少年或成年人學習如何投資,如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等等;老人家則學習防騙。體驗館免費開放予不同類型的團體,如學校、社區中心和老人中心,可說是活到老,學到老。

棋中·其中|當體育遇上教育

《張保仔傳說》既是一個桌上遊戲,又是一個旅遊推廣的工具。

校長心聲

一直很欣賞「樂在棋中」這個名稱,以「棋」字食「其」字,非常貼題。雖然被笑罵會誤導學生,忘掉了「樂在其中」這個詞語的正確寫法,仍未阻他們的桌遊在學界推廣。社會發展迅速,我們需要不同的媒體幫助學生學習,讓孩子學得更開心和更有效。學在棋中,樂在其中,桌上遊戲絕對是一種學習好工具。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