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門派是什麼

武意見02-淺談門派是什麼

六十多年前的香港,擂台比武是法律上不允許,故此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合演暨紅伶歌唱籌款大會」以慈善籌款賑災名義出現,上演地點移師澳門,當日澳門萬人空巷,「合演」門券一票難求;太極派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1917-2013)在澳門新花園進行「國術合演」,原定六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休息兩分鐘的「合演」,於第二回一分鐘被大會突然停止,經大會商議後,判決雙方「不勝不敗不和」,對高價購票入場,期望欣賞六個回合「武林高手過招」的觀眾來說,自然感到掃興非常,一度發生觀眾鼓譟場面。

回望「吳陳比武」,整件事給我們的啟發是: 

當年比武的擂台設計,置於新花園泳池中央,四邊環水,僅有一木橋通到台上,這設計是有實際的盤算和需要,大會考慮到兩派門人眾多,萬一台上兩大師傅出了岔子,門人一湧上台,就會秩序大亂,難於收拾。所以「護台河」就起著緩衝之用,門人如要衝上台,就要先跳下池中,過一趟「冷河」。可見門派和勝負之見,在當年是相當保守,否則賽會毋須有此「周詳」考慮。

「吳陳比武」的導火線就是門派之見。

說到「門派」,對該派的習者而言,可說具有神性不可侵犯的象徵意義,究竟「門派」是什麼?「門派」的定義為何?

情境1:假如□□派有五套拳,共有二百招,如果他們的習者,用了本門沒有的第二百零一招式擊倒對手,贏出比賽,這算是□□派獲勝嗎?□□派沒有任何摔撻的招式,某君練□□派的同時,又兼練柔道,在國術擂台比賽時,以浮腰摔撻令對手脫臼或昏迷而勝出,明顯地他取勝的招式並非來自□□派,這算是□□派獲勝嗎?相反,如果使出本門沒有的招式,而被擊倒,這算是□□派失敗嗎?

七十年代有些國術拳手是「低調地」兼練拳擊和柔道,卻只參加國術比賽,所以勝出時觀眾以為他是單純一門派習者,這種「誤導性遺漏」令該派獨享榮耀。

情境2:某君同時學了□□派和○○派,比賽時兩派招式也用了出來,他究竟是什麼派?

以上情況並不罕見;七十年代,武林流行「兩棲拳手」,即既練國術也習西洋拳,習者是兩種比賽也參與的名將,而且在國術比賽中成績也較出眾,他們卻掛著□□派的名義,甚至有些門派「請槍」找西洋拳手參加國術比賽,為自己派別立威,同樣屢見不鮮,那麼,他們真的能代表該派嗎? 

其實習武者心知肚明,學習幾門武術,令自己的「工具箱」和「軍火庫」更齊備,格鬥時更有優勢;又或採納更科學化的訓練:如拳擊訓練等,自然比單一派別習者具優勢,所以有些□□派習者在既有二百招(承前例假設)外加一些別派招式和元素,自然想區分與□□派有別,另想出一個名堂來,成為新門派;以兩個或以上門派的招式重新作組合,可產生無限的可能性;成立新門派不無好處,既可成為創派宗師外,更可迴避了不正宗之名,簡直一舉兩得。相似的邏輯也出現在各類的格鬥比賽,稍改一下比賽規則,就可重新冠名,自成一家,創新品牌。

筆者蒐集了古今不少門派名稱,流行與冷門的加總起來,數以百計,絕對可以填滿本期專欄篇幅,故不作贅列。

進一步反思門派的意義,假設人類可以做出的「一萬個」(譬喻)動作,基於某些信念,△△派劃分出只可做其中五百動作(招式);而◇◇派就只可使出其中的三百招式等等(兩派招式或有重疊的可能),有些門派主張直線乃兩點間最短;另一派又主張走弧線的拳擊破壞力驚人;其中一些派別又主張「手為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又有別派重視擒拿、摔跤和地戰,不一而足。

然而,每一派所倡導的「招式」禁忌,幾乎在YouTube頻道都能在正式比賽中,找到有拳手以這些「禁忌招式」獲勝,例如有門派否定高踢腿價值,可是世上以高踢撃倒對手的武者,簡直多如牛毛。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得到的招式,幾乎都可以在網路視頻找到奏效的比賽片段。

相傳馬戲班用來表演的大象,從幼領回來時,就被粗麻繩綁腳繫於木柱上,幼象經多次掙扎都逃不掉,牠慢慢就學會放棄逃跑,長大後就算腳上沒有繩子,「心中的繩子」卻仍然牢牢束縛著自己,而門派的教條就如幼象腳上繩子,習者受到無形掣肘,失去思想上和動作上的自由。問題是,為何有這麼多門派習者,沒有低頭檢察一下「腳上繩子」是否仍然存在?

下期續談「吳陳比武」帶給我們另外一些啟示。

Photo: 羅振光
Design: Yvonne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