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球遇上匹克球|我的002

一年一度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一向是不少香港球迷特別喜歡的大滿貫。由於賽事採用的硬地球場是亞洲球手比較擅長的場地,所以不少亞洲球手都視澳網為福地。當中包括2014年的女單冠軍李娜、2019年女雙冠軍張帥、以及去年闖進決賽的奧運冠軍鄭欽文。我們香港的運動員王康怡、吳奇龍和黃澤林,近年都在青少年組別取得不錯的成績和突破。這項大滿貫每年都在一月最後的兩個星期舉行,有時剛好正值農曆新年,因此很多亞洲球迷都會特意去朝聖。
今年的澳網比往年多了一個看點。史上首屆澳洲匹克球大滿貫於1月28日、也就是年三十晚,在墨爾本公園與澳網決賽同時上演。這個由 PPA 和 MLP 攜手協辦的賽事獎金高達十萬美元,吸引到 Tyson McGuffin,Collin Johns 和 Quang Dong 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球星齊集,令搖身一變成為匹克球場的三號網球場星光熠熠。澳洲網球協會總裁 Tom Larner 表示,他們希望藉著網球的影響力,全力支持匹克球的發展。

匹克球曾經讓很多網球協會頭痛。這項風靡全球的運動突然冒起,影響到網球項目資源的分配,也改變了不少網球場所的用途,因而常常被網球運動員視為威脅。但隨著更多國家積極推廣匹克球,不少網球手都對它漸漸改觀和接納,甚至一試愛上,改練匹克球。例如2014年溫布頓女單亞軍 Genie Bouchard、美國球手 Tyra Black,以及同時兼顧兩項的台灣選手謝語倢。曾經嘲諷匹克球的2022年溫布頓男單亞軍 Nick Kyrgios,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改變,與前網球男雙世界第二 Jack Sock 參加是次比賽的雙打項目。
澳洲匹克球大滿貫的舉辦,意味著職業匹克球巡迴賽將會變得前所未有的國際化。2025年的賽程除了墨爾本站,還包括亞洲和歐洲多個國家,相信會吸引不同地方的匹克球迷入場觀看。各大電視台和網上體育平台,例如 ESPN、FOX、CBS、Amazon Prime 等,都已經取得巡迴賽的轉播權。數字顯示,去年頭130位職業選手一年共賺三千萬美元,而女匹克球手平均收入超過二十六萬美金,遠高於職業女子籃球聯賽球員的平均收入。匹克球運動員的贊助和商業價值,無疑會在2025年繼續飆升。
今個蛇年相信也是匹克球項目的重要轉捩點。匹克球不再是美國人後花園的無聊遊戲,也不再被網球運動員一面倒嫌棄,受歡迎程度甚至有一天能夠超越網球。澳洲網球和匹克球聯手,大大加速了後者的發展,帶它衝出了起源地,同時帶給匹克球運動員更加多機會。匹克球的未來,將會從此不一樣。
Text、Photo:劉愷婷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