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的運動員 馬學銘|專題人訪
自稱的運動員 馬學銘|專題人訪
攀樹師馬學銘Jason,另一個身份是攀樹運動員,他卻笑稱這身份是他「自稱」的。「我在香港是一個註冊攀樹師,但攀樹運動在香港很少人認識,或者在亞洲地區也是少人認識,不知道有攀樹這件事,甚至原來有運動競賽。」
其實香港每年也有攀樹錦標賽,現年36歲的Jason學藝十多年,已累積了百多面獎牌。「記得第一次比賽是2012年。攀樹比賽有五個項目,每個項目也有機會拿到獎牌,五個項目分數總成績頭五名的選手可以進入大師賽,大師賽拿到冠軍也有獎牌。慢慢地,我參加台灣、馬來西亞、泰國等等其它地區的比賽,加上代表香港的世界賽,那麼每年也有五至六個比賽……我就漸漸覺得自己好像是個運動員。」
何謂運動員?要能夠代表香港,有某種專業認受性?訓練達到一定時數?在比賽中獲獎?Jason在2023年度的香港攀樹錦標賽獲得第一名,月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世錦賽,但他認為代表香港是一個身分,自覺自己是個運動員,更多取決於心態,即使是第三、四名或第二十名,都可以是很好的運動員,「當你喜歡投入一項運動,你會追求極致,真的極致。我可以怎樣用腳踩那個腳繩,為的只是快0.1秒,為了追求那極致,我願意改良很細緻的東西,反覆練習。」當開始這樣做時,他自覺自己不只是個攀樹師,對裝備、動作等追求開始變得瘋狂,「工作不需這樣的,如果純粹只是做好攀樹師的工作,我想的會是可不可以準時下班,做快一點是為了休息。我不會想得細緻到繩子要怎樣擺,裝備、設置順不順手,為的是快1秒2秒。」
在香港我們練習的機會很少,
我們不可以隨便在街上找一棵樹爬!
攀樹的條件
和Jason相約在北潭涌渡假村,那是他今年創立的組織香港攀樹學院其中一個練習的地方,「在香港我們練習的機會很少,因為我們練習的環境少,爬樹也要有一棵樹,在香港爬樹並不易做到,要不就在私人地方,要不就在租到的場地。我們不可以隨便在街上找一棵樹爬,反觀外國的選手,他們多很多機會爬到大樹,在居住的後山甚至是家裡的後院,可以有一棵很大的樹去練習。」相對歐美、澳洲紐西蘭等地方,亞洲地區的攀樹發展較遲緩,這可以在樹木保育、攀樹技術等層面看到,但在攀樹比賽層面,Jason認為香港也有一定實力,「我到了外國比賽後,便發現很多新技術、新想法,在去年一個Asia-Pacific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亞太區攀樹錦標賽),香港的成績相當不錯,尤其是在我們練習的條件限制下,我就覺得我們是有拿好成績的能力,所以就想到成立攀樹學院,那麼我們就有時間、平台去分享知識,大家一起提升。」除了北潭涌渡假村,攀樹學院還會租用烏溪沙青年新村作訓練場地,場地只接受團體組織申請,這也是Jason成立學院的緣起。
寓工作於訓練
參與攀樹比賽的大多是攀樹師或樹藝師,受場地及技術限制,一般人其實不易接觸攀樹。雖然Jason一直以來缺乏練習機會,但因攀樹的工作關係,卻是不乏攀樹經驗,因而可以寓工於操,這也是香港攀樹運動的常態,「攀樹需要的技術很多,例如這天我們的工作是要移除兩棵樹,它在一個斜坡頂上。那麼我們需要爬上去運用電鋸,需要溜欖,樹上與樹下的人要分工,例如把樹幹鋸斷後,要用繩綁住再沿繩放下來。」在斜坡上的樹,鋸斷後不能任由它free fall,不然滾下山坡構成危險,所以需要溜欖,當中牽涉到使用不同器材的技術,這些工作過程及經驗不少與攀樹比賽相關,「攀樹比賽的項目例如投擲豆袋、上攀、工作攀爬,這在我們今天的工作都用上了,但差別當然很大,因為比賽會更追求速度、精準,那麼輕便靈活會很重要,與工作時要揹著電鋸的情況很不一樣。」
所謂工多藝熟,Jason的攀樹成就從工作及自身熱情而來,但當他到外地比賽,追求更高更強時,就發現了很多的不足。攀樹比賽其實是讓攀樹師們分享技術、國際間互相交流而設立,與消防競技大賽,拯溺賽事等類同,本身目的是業界予以保持或提升技術標準而定。攀樹師不一定需要參加賽事,但若參與並投入了,必定對其眼界、技術有所得著。
Text:Jack
Photo:Jack、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