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徑有法

山徑問題各異,我們可針對問題根源,考量地形、嚴重程度、使用者需要和可用物料等因素採取不同的方式處理。香港常見的山徑問題主要是路面下蝕、坡度過陡和捷徑。以下簡述一些本地常用的處理方法。這些方法看似平平無奇,但其工法和施作細節卻體現了手作步道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

路面下蝕

降水和過大的縱向坡度會令路面或梯級腳踏面的表土層流失,造成路面下陷,嚴重者會出現深陷的沖蝕溝。由於雨水是問題源頭;因此先要根據地形揀選合適的排水口,設置排水溝。排水溝的作用是把雨水引離路面。作法是挖掘一條橫跨路面的槽溝集水,調整坡度將雨水橫向導出至下邊坡。排水溝一般以樹幹或石塊作截水物料,底部則會鋪上表面平滑的石頭,增加耐用性,同時在出口位置下擺放石塊減低排放流速,以免沖刷邊坡。

處理沖蝕溝的方法是在沖溝凹陷處分段設置節制壩,作用如同柵欄般層層消減流水的衝擊力,避免持續侵蝕。石塊的寬度需與沖蝕溝相約,並垂直埋放於溝中,再以石頭加以鞏固,然後以泥土、倒木或落葉回填。若現地材料不足,則會讓其自然修復。因應沖蝕溝的嚴重程度和規模,有時也會利用橫木和石頭架設較大型的節制壩,以達相應效果。

部分地點正嘗試以「石藍」(以麻繩包裹石頭)填塞沖蝕溝,嘗試達到節制壩的效果(麥理浩徑第三段)

坡度過陡

急直的山路不但對使用者構成危險,陡坡也會大大增加雨水流速造成土壤流失。很多時候,由於地形限制無法拉長路面減緩坡度,也因為種種原因(例如有限的資源或對生態環境的考量)而未能改線,在這情況下設置梯級便成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建造梯級需要考慮多項因素:先以路面上現有的石塊或樹根等固定物件作為控制點,釐定施作的區段和梯級位置,增加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同時考量地形、坡度、路段長度等訂定梯級的數量,以及每一級的深度和高度。

不論是石級還是木級,都是順序由下而上逐一建造。先蒐集大小合適的石塊(或以石塊拼接)及選取腳踏面,因應石塊的形狀在路面挖掘相應的空隙埋放石塊,並讓級邊微微向上翹起,增加行走時的安全性,再以較小的石頭填充縫隙鞏固步級。如使用木材,則會預先將之切割至合適長度。在山徑兩側適度開挖,讓橫木兩端嵌入山壁。其後以木樁緊貼著橫木固定梯級位置,再在腳踏面填放較小的石頭和碎石增加路面的透水性,最後再以泥土覆蓋,恢復天然面貌。

以橫木造的梯級。如樹幹直徑不足,可架疊兩條橫木達至理想的梯級高度(大潭中水塘)

捷徑

捷徑是指出現兩條或以上不同但功能重疊的路線。為免情況惡化和減少後續的管理成本,一般的處理原則是選出主要路線,棄用其餘路線。作法是保留坡度較緩和排水良好的路線作主線,在餘下路線兩端的入口設置障礙物,譬如放置倒木和石頭,又或進行植樹將其完全封堵,確保使用者行走在已選取的路線上。

大家行山時,不妨細心留意山徑周邊的設施,思考這些設計如何緩解山徑問題,同時感察腳下的山徑和梯級,是否能切合你的需要。

以枯木堵塞圖中左方的捷徑,確保行人使用右方的主線(石坳山)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2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