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K?|我的002
RUOK?|我的002

每年的10月1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定的「世界匹克球日」,剛好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訂立的「世界心理健康日」。Apple最新研究顯示,匹克球對心理健康有很多益處。跟一般人比較,打匹克球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概率低60.1%,罹患情緒病的風險較低。為了透過匹克球回饋社區,我們一班匹克球手自發在墨爾本舉辦了一系列「RUOK」活動。除了讓參與的朋友體驗這項運動之外,我們亦鼓勵大家以簡單的一句「RUOK(Are you okay / 你還好嗎)」主動關心身邊的人。
運動員有時會因為具有影響力,而被選為帶頭倡議關注心理健康的角色。然而運動員自身的情緒健康卻很容易被忽視。往往被標籤為「硬淨」、「堅強」、「勵志」的他們,對於自己「不OK」的一面會避而不談。國際奧委會於東京奧運前發布的數字顯示,高達35%的職業運動員受情緒病困擾。過去亦有不少奧運選手,包括體操天才拜爾斯、網球大滿貫冠軍大坂直美及飛魚菲爾普斯相繼以心理健康為由退賽,可見運動員並不對抑鬱、焦慮等情緒免疫。走下賽場,其實運動員也不過是人。
在香港的訓練環境中,運動員普遍都專注於鍛煉身體、健康飲食、處理傷患等,相對忽略了心靈的健康。就算出現問題,也只能硬撐,因為香港較少針對運動員情緒需要的支援,心理學家的收費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負擔。來到澳洲後,我發現澳洲匹克球手對於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平均所分配的時間比例為一半一半,身邊幾乎每位運動員朋友都有定期約見運動心理學家的習慣。更令我意外的,是澳洲很多心理諮詢服務和資源都不收費,大家對談論情緒健康相關的話題亦不忌諱。

運動心理治療對提升運動員的表現有很大的幫助。心理學家會根據運動員不同的需要,例如設定目標、保持專注、提升自信、紓緩壓力、調整情緒等,幫助他們掌握一些技巧,包括專注於可以控制的細節上,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學會跟自己溝通,繼而認識自己更多。良好的心理質素不是一夜培養出來的。這些技巧跟任何運動一樣,需要刻意投放時間反覆練習,才可以在比賽時熟練地運用。因此,外國運動員不是意識到自己「不 OK」才去尋求專業援助,而是在問題出現時,早已準備好沉著應對。
「RUOK」不僅是關心親朋好友的一句開場白,更是我們需要問自己並誠實作答的一條問題。增強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不應只為響應特別日子而去做,也不限於普羅大眾。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一般人,都應該對自己溫柔一些,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人冇事先做到世界冠軍,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Text、Photo︰劉愷婷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