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創作

  • 【Cover Story】運動「音樂」物語 - 香港音樂人 AP潘宇謙

    身兼作曲人、填詞人、主唱和說唱歌手於一身的音樂人潘宇謙(Anson Poon,下稱AP),談到相比文字、圖像和影像、更為抽象的音樂,作為呈現運動題材的形式,一位名為Armin Van Buren的荷蘭DJ的作品,讓他印象深刻:「曾經一次現場戶外表演,聽到他的作品名為《Ping Pong》,全首歌的節奏和編曲都以打擊乒乓球的不同聲音創作。其後更配合數千個乒乓球從舞台上灑下的畫面,感覺非常史詩式。」這是AP對於音樂與運動「融合」最深刻的印象,但在創作《Face Off》,他只是負責填詞部分,而且歌曲需用作中國香港棍網球總會宣傳所用,當中涉及不少考量。
  • 【Cover Story】運動「劇集」物語 - 香港電影導演 甄栢榮

    甄栢榮(下稱:Anthony)導演參與投身影視製作的行列,與他早年的運動經歷有所關連。「小時候打乒乓球,經常因心理質素差,導致比賽失準而感到氣餒。後來轉踢足球,分工合作下壓力不如個人運動般大,而且即使在心態受挫時亦有隊友扶持,一齊贏一齊輸。」影視作品的製作團隊就如同一隊球隊,各施其職,Anthony喜歡這種團隊合作的感覺,各有崗位,但目標是完成同一件事。
  • 【Cover Story】運動「漫畫」物語 - 香港漫畫家 曹志豪

    日本的運動漫畫風行世界,證明運動與漫畫的組合「有得諗」,而這「諗法」亦早於香港漫畫家曹志豪(下稱:Jerry)腦海萌生。港漫盛行的九十年代,其實已有不少漫畫家嘗試以運動作主題,但結果卻是武打作品才有銷路保證,出版社缺乏誘因投資於賺頭平平的運動題材,令不少企劃胎死腹中。拳擊漫畫《死角》先以圖文小說形式出版,於2022年尾獲改編為ViuTV電視劇《繩角》並令其漫畫版終於能夠面世,箇中度過了長達十年的掙扎,本身已是香港運動物語的一個長篇故事。
  • 【Cover Story】運動「小說」物語 - 香港小說家 喬靖夫

    以運動作為創作題材,古今中外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日本更盛產以運動作題材的漫畫,當中《Slam Dunk》及《足球小將》稱得上是日本公認的國寶級運動漫畫,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電影作品如美國的《Rocky》、日本的《五個撲水的少年》和台灣的《Kano》都已被奉為運動相關作品的經典。

    香港,又有否這樣的運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