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運動「劇集」物語 - 香港電影導演 甄栢榮

運動「劇集」物語 - 香港電影導演 甄栢榮

甄栢榮(下稱:Anthony)導演參與投身影視製作的行列,與他早年的運動經歷有所關連。「小時候打乒乓球,經常因心理質素差,導致比賽失準而感到氣餒。後來轉踢足球,分工合作下壓力不如個人運動般大,而且即使在心態受挫時亦有隊友扶持,一齊贏一齊輸。」影視作品的製作團隊就如同一隊球隊,各施其職,Anthony喜歡這種團隊合作的感覺,各有崗位,但目標是完成同一件事。

運動作品必須探究運動員的內心、運動瞬間的心理描寫,同時透過精采的運動動作場面,呈現該運動的魅力,令觀眾能感受到該運動的吸引力。

甄栢榮(運動劇集-《冰上火花》)
香港電影導演/編劇

1

借冰球講出路

2019年疫情期間,所有人生活或多或少曾遭遇停滯時期,引發Anthony思考:「當時的環境令我很想講『受傷』,從而探討人類於絕望中如何尋找出路。」Anthony於2019年著手寫《冰上火花》的劇本,後來得到開拍機會,更由零開始學習溜冰,繼而學習冰球,了解更多之後亦將不少落場所體會到的細膩感覺,補完進劇本之中。Anthony有一些想法,希望透過冰球的特性去表達,之後才對這項運動作深入了解,與原本已喜愛拳擊運動的曹志豪創作《繩角》,在動機上有明顯的分野。

Anthony對冰球比賽的真實感有相當的追求,主要演員於開拍前參與了半年的冰球訓練,除此之外劇集內的比賽進程,Anthony堅持必須符合真實賽規。「我們要令觀眾相信故事所建構的世界,要令觀眾相信故事講述的人物是存在的,觀眾才會更加投入於故事中。」Anthony相信觀眾看運動故事,必然喜歡熱血的畫面和情節,但他認為劇集的熱血與漫畫不盡相同,「畢竟劇集的主角是活生生的人,因此講到熱血和進步等元素,合理性特別重要,例如一個選手進步神速的背後必須有合理劇情支持,以確保足夠說服力。」

Anthony認為真正的運動作品,必須探究運動員的內心、運動瞬間的心理描寫。精采的運動動作場面,呈現該項運動的魅力,令觀眾感受到該運動的吸引力也是作者的責任。「這部作品討論運動員如何克服受傷和擺脫低潮,戲劇需要也有感情線等電視劇常見元素,但會盡量放輕,以令觀眾相信這些角色是運動員。」

《冰上火花》預料將於2023第四季首播。

冰球劇集製作的執行難度

運動作品包含不少動作場面,冰球的速度高,令拍攝的難度倍增。Anthony笑言自己猶如「自掘墳墓」,選擇了一個製作艱鉅的題材。「首先我們要思考如何呈現冰球比賽才能讓觀眾投入,因為冰球的速度太快,鏡頭基本上不能捕捉。另外拍攝團隊需要穿著整套防護裝備,以防拍攝時被冰球擊中所傷。由於不少比賽場面於冰面上進行,我們更要特製一部能於冰上隨意移動的車以運載攝影機,才能按想法拍攝。」

雖然以影像表現運動較容易令觀眾投入,但Anthony的拍攝辛酸,正正道出以影像訴說「運動物語」,相比文字和漫畫,有更多現實困難及條件限制。冰球是一項極難上手的運動,初學者必須先克服溜冰,然後再訓練以球棍控球;拍攝上還有冰面的低溫,場地租用限制等。是次拍攝,Anthony與一眾本來不諳冰球的演員迎難而上,實屬運動劇集的一項破格集體挑戰。

2

拍攝團體運動,每位演員在冰場上的走位,Anthony都要事前預想編排,並輔以圖像向演員說明。

運動「電影」物語 - 香港新晉電影導演及編劇 應智贇

應智贇(下稱:阿贇)愛好足球,畢業作品也是以足球為題,但卻未有誘因和動機去寫足球主題的電影劇本,因緣際會下,卻被閃避球的世界所吸引。「有一次於網上踫巧看到日本的閃避球比賽,驚覺閃避球運動原來有很完善的隊型和戰術,顛覆小時候只視此運動為遊戲的想法。」作為編劇,阿贇當時將對閃避球的想法紀錄下來,後來成為參加鮮浪潮微電影比賽的題材。「但我當時亦未了解這項運動的哲學,因此閃避球只是載具,該鮮浪潮作品主要講教育制度。」

1

每一個運動背後,都必定有一套哲學,而運動作品需彰顯該哲學。

應智贇
(運動電影-《深宵閃避球》)
香港新晉電影導演及編劇

閃避球的哲學

「我相信每一項運動背後,都必定有一套哲學,而運動電影必定要圍繞其哲學去寫,並能彰顯該哲學。」阿贇指創作之初,已決定了結局,其後透過與團隊討論,於故事加插難關予戲中角色,最後角色們在體會閃避球哲學後而有所成長。「閃避球運動之中,如果你未有充足準備,大可以只閃避對手的攻擊;但當你準備好,希望取勝的時候,便不能一直只是閃避,而是要鼓起勇氣面對,捕獲對方進攻球,從而反擊得分。」阿贇指這個哲學和精神,是閃避球最吸引他的地方,也是這電影的核心所在,他希望以此哲學回應近年面臨逆境的香港社會。

《深宵閃避球》於2022年上映,希望以此回應面臨逆境的香港。

拍攝閃避球的難處

雖然擁有不少微電影製作經驗,但畢竟是首執導筒,便要處理包含不少場面調度的運動題材,難度絕對不低。「球類運動牽涉人數眾多,需要處理不少群戲,對於新導演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挑戰。」運動電影本身已困難,而閃避球屬冷門運動,不易找到拍攝參考素材,而且閃避球不像一般球類有象徵得分的球門,要令觀眾明白如何得分、區分勝負犯規等,在電影有限時間的限制下更添挑戰,「閃避球並非普及的運動,要以拍攝技巧和鏡頭語言,向觀眾表達這個相對陌生的運動如何分出勝負,確有難度。」

製作電影前先要有劇本,而寫電影劇本與創作漫畫和小說的故事一樣,為追求一定程度的真實感,資料搜集從來都是關鍵。《深》也不例外,阿贇對閃避球的賽制、裝備、精神以至風氣在事前都需要有全面了解,了解過後,更浩瀚的「工程」是演員要學懂這項運動。「有運動經驗的應徵者,於選角時會優先考慮。演員花了約兩個月的時間,參與每星期二至三日的閃避球訓練,希望大家能夠擁有基本技術以配合拍攝。創作團隊除了對賽制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要與球隊一同落場參與練習,以求更理解這項運動。」

《深》由一眾年輕女演員擔綱演出,製作單位的演員選擇某程度上也會影響到作品格調,阿贇認為運動作品有其獨有的吸引力,能夠令觀眾更容易感染到年輕演員的青春活力。「我認為運動作品比其他題材,較容易展示激情和熱血的感覺。而我自己一直特別喜歡如《五個撲水的少年》、《衝鋒21》等能帶出青春感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