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深海郵箱

《五十七》|深海郵箱

兒子兩歲了,每天除了跑跑跳跳,還開始上幼兒班。由第一天他還未搞清楚上學是什麼一回事,到第二天一看到我們來接放學便大哭,到第三天懂抗拒,從遠處看見學校已要媽媽抱。每天的變化都很奇妙,由此看見孩子接觸新事物的微妙過程,當中不乏在拒絕和接納之間抗衡,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在類同的爭扎中成長呢?

即將畢業的我,也在為未來的路煩擾。回想起多次為該不該退役而懊惱,亦多次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下來,到最後終於達成目標並離開了運動員這個家庭。不過,暫時仍離不開滑浪風帆。這段日子一直讀書並兼教青年隊。有了孩子後,看見每一名隊員都不止是一名有潛質的運動員,更是別人的孩子。父母把孩子養育十多年,交給運動隊伍和教練,大部分不是想孩子們成為世界冠軍、奧運金牌,而是成為更好的人,走一段難忘(最好不用太辛苦)而又有伙伴陪伴的路。矛盾的是,作為精英運動項目的教練,總要注重運動表現和比賽成績。有一段時間作為運動員的我真的覺得運動競技很噁心,因為比賽就是要勝過別人,而只有令對手難受我才不用難受。所以到了現在,要跟年輕運動員分享精英運動的世界,我每想到這一點還是會有點卻步。有教練曾跟我說:你要成為世界第一,首先你必須很想很想贏。你必須是最想贏的那個。他亦因此播放拳王麥克泰森的紀錄片給我們看。那個年紀的我,完全相信教練的話。那個時候的我,一心只想成為第一。我已不記得那時候快不快樂,應該都有吧,但如果作為父母去設想,當頂尖運動員大概太殘酷吧。不過,說到底,能走到精英運動員這金字塔頂點的人不多,所以也不用太擔心。反之作為青年運動員的教練要時常提醒自己要讓大家有一個安全、快樂的童年,同時又不能低估任何人的潛能。就像兒子現在學踏板車或者玩攀爬架,我都會膽戰心驚,總覺得他一不留神就會跌倒。也許是他不知道高度為何物,所以他不畏高。現在走到兒童遊樂設施的攀爬架上,我的心會撲通撲通的跳,因為我是畏高的。不過為了兒子能安全地遊玩,我總會跟着他爬高爬低。這下子,我居然也忘記了自己的恐懼。面對未來的徬徨,兒子成為了我的榜樣。

Text, Photo:陳晞文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