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跑得」的日本作家 |巴克利一頁

一位「好跑得」的日本作家

「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老歌《Yesterday Once More》所寫的情景,如今已成「出賣年齡」的老餅集體回憶。現在聽歌,隨時隨地,一點就有,無限重溫。今時今日,除非是Mirror成員新歌電台首播罷,否則還有誰會守候收音機前等歌出現? 不過話說回頭,覺不覺得歌反而是難得地、意外地聽到才更深刻?有沒有試過,某歌可能你平日覺得不怎麼樣,甚至在你手機偶爾shuffle播到的時候你會飛走,但一次在你逛街聽到某時裝店在播此曲,才冷不防打入閣下心坎? 扯遠了,我想說的其實還是跑步,還是閱讀。

聽過前輩描述,以前精英跑手們千里迢迢買來《Runner’s World》(其時當然只有英文版),一本傳閱良久翻到爛。現在跑步書、文章、影片等等資料唾手可得,任你再熱愛跑步,總難免間中會覺得有點膩。尤其在閣下甚麼外地大小賽事都在網上甚或親自落場見識過之後,自會隱隱然感到:要發掘打動跑者心坎的內容,門檻變得愈來愈高。 所以,看到「外行人」偶然談幾句跑步,內容也許老生常談,都會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若他實力居然還不俗,使人發現他其實並不「外行」,那更是難能可貴。最佳例子,莫過於桌球天王奧蘇利雲與大文豪村上春樹——前者愛跑得寫了本叫《Running》的自傳,後者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更擱了在不少跑者的書架上。看他們談跑步,感覺就似到咖啡店意外聽到一首好歌那般。

今次要談的,是另一位使我有類似感受的日籍年輕學者:加藤嘉一。 這個名字,在香港也許稍稍冷門,但他曾在大陸是個在微博擁過百萬粉絲的KOL。簡單介紹一下:加藤生於1984年日本,在不到廿歲時去了北京大學留學。幾年之間,他由完全不懂中文,變成可以用普通話流利演講,並以中文發表了不少中日政治、文化評論文章。在2010、11年間他在大陸最為活躍,並出版了幾本著作,其中以《愛國賊》、《中國的邏輯》、《日本的邏輯》等最為人知。2011年香港書展,他更應邀出席了其中一場演講活動。當時,他甚至被稱為「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 不過,他在2012年發表「南京大屠殺真實考」惹來爭議、不時受到攻擊之後,就離開住了九年的中國,到不同地方訪學。到過美國、到過香港,他近年在中文世界方面的活躍似乎已不如前。網上搜到最新近的,就是沈旭暉教授YouTube頻道上與他的一席對談。 介紹了這麼一大堆,當然他不會與長跑毫無關係——與我們這些「半途出家」的不同,據加藤自述,他在十歲時已開始認真練跑,「以中長跑運動員身分度過了中學時代」,但後來礙於傷患於前途抉擇,最後還是以學業為上。

我所發現的美國

話雖如此,跑步仍在加藤以後的生命裡扮演著頗為重要的角色。對跑者而言,他的文章總是不缺跑步相關的「彩蛋」。每當他到訪一個城市,總是忙不迭去跑它一跑。而且跑步經歷,更不時會更新於其微博。 《我所知道的美國》是他出版於2017年,一本相對新近的著作。顧名思義,書是他到哈佛擔任訪問學人期間對美國的一些觀察、體會。毫不意外地,他在這部著作中也花了若干篇幅談跑步,例如在抵達美國的第二天,他就已急不及待到附近的熱門跑步地查爾斯河畔跑步。這地方,由村上春樹到曾俊華都曾經描述過在此跑步的經歷!此外,他也記述了自己在哈德遜河畔與邁阿密分別跑半馬與全馬的經歷。

當然,畢竟作者是以政治、人文觀察為寫作主題,跑步只屬調味品,不會佔上全書很多篇幅。但偏偏是這樣,反而更令我期待他的新作會不會又會找到與跑步相關的一鱗半爪。

 擱筆(其實是「擱鍵盤」)之前,不妨一提加藤先生的馬拉松成績。暫時我找到是他出戰2012年東京馬拉松的成績:3小時18分20秒。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1年11月號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