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籃球人看今昔香港街籃文化
八十後籃球人看今昔香港街籃文化

匿名籃球人分享,1988年出生,二千年代街籃愛好者,曾為香港青年籃球代表隊成員。
影響街場水平和風格的因素
1 . 二千年代的街場鄰近學校的籃球水平是一大因素,如沙田源禾路水平高,因為沙田學院和體藝,甚至林大輝的球員都會來打街場;九龍塘牛津道則與喇沙及拔萃位置接近。
2 . 以往甲一賽事仍在麥花臣場館舉行時,旁邊的麥花臣街場因而聚集不少籃球高手,是當時香港街場的「聖殿」,二千年代能在此遇到不少甲一球員如方誠義。當甲一賽事移師到修頓場館進行後,街場「聖殿」的地位也轉移到場外的修頓街場。
3 . 二千年代的九龍區高水平的街場,相比港島的較「矛」、較多hard foul,如尖東康達徑有不少南亞人士,他們普遍較多小動作侵犯對手。
導致街場人數減少的因素
1 . 現今社會較九十及二千年代初富裕,加上室內場比往多,現今籃球愛好者較有能力租用室內場。
2 . 現今籃球更講求效益,比以往較不倚重個人技術得分,而更著重以整體配合得分,因為依靠個人發揮要面對穩定性的問題。因此現今球員較以往少希望透過街場三對三的半場競賽去磨鍊個人技術,寧可選擇租用室內場進行更多為五對五正式比賽而設的配合性練習。
3 . 現今的年青籃球員比以往更選擇性地參與競賽,對他們來說街場取勝沒有意義,甚至加大受傷機會。
現今年青球員普遍少浸淫於街場,較少自行摸索技術,因而較以往的球員欠個人特色,較像機械人,執行各自位置的分工。在街場能遇到不同年齡層和特質的對手,因此以往的球員在臨場應變能力上,也比現今為高。
Text:Leo
Photo:Peyton、受訪者提供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