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到啟德郵輪碼頭的地壺球中心探訪李石樁(下稱:木子),聽他細談地壺球這幾年的發展,打從心底裏替他高興。由一段冰壺新聞片段的觸動,發展成一個組織,更開設了活動中心,箇中艱辛實非外人所能道,但木子卻在微笑中娓娓道來。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從認識冰壺到創立地壺球

2014年,木子在電視看了一場中國對瑞典的索契冬奧會冰壺銅牌戰,又擦地、又撞擊,很有特色,因而有意在香港推廣,便註冊了香港冰壺協會。在遠赴蘇格蘭考察及學習後,決定在香港從零開始推動冰壺運動,由於香港冰場未可開設予冰壺練習,木子便從英國購入一套地板冰壺(Floor Curling),用以介紹冰壺的計分方法,目的是讓更多香港人明白冰壺比賽如何取分定勝負。因地板冰壺受到關注及歡迎,為滿足大家期望比賽的要求,木子便開始規劃一項新的體育運動,改名為地壺球(Floorcurling),更重新設計新器材、比賽規則、禮儀及培訓制度,並舉辦地壺球導師班,因緣際會成為一項香港原創體育運動。2016年更成立「香港地壺球協會」,在社會各界推廣,成為一項新興體育活動,協會隸屬於「世界地壺球聯會」,同步向其他地區推廣。

地壺球在不同的機構特別是學界推展得如火如荼之際,卻遇上疫情。學校停課,體育館停開,打球的場地都沒有了。木子竟然逆流而上,在疫情期間開設首間七條賽道的地壺球中心「地壺樂」,為愛好者提供⼀個享受地壺球樂趣的地方。中心開幕時更籌辦了2021年「地壺樂大展鴻圖盃」。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適合傷健共融的地壺球

由於地壺球屬於非接觸式團隊運動,發壺方式可以是跪著、坐在地上、坐在椅子上、在輪椅上或站立姿勢使用推杆、在輪椅上亦可使用滑板等等。不分年齡、性別和能力,都可以一起玩和進行比賽,特別適合傷健共融。木子在2021年鼓勵傷殘會員成立「香港傷健人士地壺球協會」,並籌辦「地壺球傷健共融盃」。協會會長林耀國說起往事,特別是談到同是傷殘人士的太太陳雅儀首次參賽奪得銅牌時更是興奮,成立協會的目的是鼓勵更多傷殘人士通過參與地壺球融入社會,接觸各階層志同道合人士。這亦是地壺球能促進社會共融的奧妙運動。雅儀是痙攣人士,利用滑板打球,去年十二月更聯同輪椅隊友鍾綺華和長者蔡克庭在七十四支球隊中奪得首屆在港舉行的「2023雄鷹地壺球世界盃」。林會長分析奪冠的關鍵是努力練習和團隊合作。

地壺球運動員從指定的發球點發壺,發球點分為U6(6歲以下)、U12/65+ (12歲以下或65歲以上)、U65(其他人士),絕對是老少咸宜的運動,這一點溫衛全(溫伯)的參與最能體現出來。溫伯今年八十八歲,曾經參加不同的地壺球賽事,2021年取得「大展鴻圖盃」開始,先後奪得十三項冠軍。溫伯在疫情後到過台北和廣州比賽,稍後他便會到寧波參賽。他跟隊友陳婉華婆婆和楊翠霞女士每星期都會進行練習,每次四小時。溫伯早前跌倒受傷,一康復便投入練習,看他練習時的認真程度,不由得衷心佩服,見證了成功非僥倖的道理。溫伯認為地壺球除了體力和技巧外,還要運用策略,是一項鬥智鬥力的運動。

基本上,一支地壺球隊由三人組成,包括先手、中手和後手(指揮)。每隊有六個壺,一場比賽通常會打六局。勝方在得分區內的壺較對方更接近中心點的壺俱可計算分數,每壺得一分。木子常有神來之筆,例如制定每隊的人數時,理念竟來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便決定以三人為一隊。經過改良,現行賽道長11米,寬1.8米,目標端是一個直徑1.2米的得分區,誰想到最初賽道長度的設計,只是為了遷就壁球場的長度。

溫衛全(右)跟隊友陳婉華(左)和楊翠霞(中)每星期都會進行練習

溫衛全(右)跟隊友陳婉華(左)和楊翠霞(中)每星期都會進行練習

木子向馮校長介紹桌上地壺球

以新意念和構思加強推廣

木子有許多新意念,不斷打破傳統框框的限制,力求完善,例如構思雙打比賽,把爭奪的移動標移到賽道中間,用對戰形式增加比賽的可觀性。地壺球賽道的設計,均取材於十二生肖,每年出一款,例如今年是龍年,便生產與龍年相關的賽道,到外地比賽的時候,這種設計便可以順道介紹中國文化。

地壺球在學界的推廣,木子一點沒有鬆懈,除了入學校開班外,亦有主辦「T3學生盃」,分小學、中學和大學生三組進行。至今木子仍然沒有忘懷冰壺的推廣,剛從北京進行輪椅冰壺及港隊隊員訓練回來,四月便會到瑞典參加世界長者冰壺錦標賽。

談到未來動向,木子期望改革聯賽制度,由固定的球隊參與,再由球隊慢慢發展成球會,增設升降班制度,讓比賽架構更完整,更有系統。其次是證明地壺球運動是一項傷健共融的體育運動,共融在體育上是一個新概念,他希望由地壺球開始,期望漸次發展至冰壺運動。一直以來,大部分運動都是身體健全的人士和傷殘運動員分別自行比賽,不容易混合對賽,除非在賽規上作出大幅度修訂。

木子認為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信心」,有自信自然會做得開心,自己覺得對的事便去做,讓參與者體會到活動帶有誠意,自然能承傳下去。遇到不如意的事,要懂得放下,一切順其自然,不用強求,自會心安理得。

校長心聲

木子(John Li)作為一個退休人士,用一己之力發展一項運動,讓大眾得以共享地壺球樂趣,志氣可嘉,令人佩服。從一位任教康樂體育管理的講師,轉戰另一條賽道,發展另一項事業,令自己的人生更豐盛。

地壺球由設計生產,到確立賽制,成為一項原創體育運動,所花的氣力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表達出來。沒有其他的資源支援下,竟然可以收支平衡,絕不簡單。

木子永不言休,更不會因循現況,反而不斷改革求變,力求完善,充分表現了一個運動家的堅毅氣魄。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