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校・聯袂|當體育遇上教育 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第21屆聯校運動會於3月14號舉行。踏足將軍澳運動場,只見旗幟飄揚,看台坐滿學生,充滿競賽氣氛。大會主席丘宇文校長告訴我,運動會共有57間天主教教區小學參加,接近1700名學生參與。由於學校較多,每所學校只能派三、四十名學生出席。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小學體育科將於26/27學年納入校內成績評估,進一步推動同學培養運動習慣,是教育界朋友近日的關注點,得知馬俊江校長參與了教育局聚焦小組的諮詢工作,因此特意到聖公會聖紀文小學跟他聊聊。
專心 · 專注 專訪黃澤林父親黃悅明|當體育遇上教育 黃悅明博士是聖公會奉基小學的校長,一直推動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在學界推廣體育運動更是不遺餘力。跟他聊天,是不折不扣的「體育遇上教育」。說到運動,少不免提到他的愛兒黃澤林。對!澤林就是香港男子網球歷來世界排名最高的球員Coleman Wong。問到黃校長是如何注意到Coleman在網球運動方面的天賦?黃校長娓娓道來。
當打 散打|當體育遇上教育 不要誤會學習武術的朋友場內場外都一定是硬橋硬馬,跟散打運動員陳紫晴聊天,感受到她笑容可掬,性格爽朗的一面。用膳的時候,她給桌上每一位朋友布菜,是一個溫文有禮的女孩子。為什麼她會在眾多運動項目中選擇了散打?實在有興趣知道箇中原委。
揭幕・序幕|當體育遇上教育 十月初,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迎來2024年WBSC五人制棒球世界盃。賽事由世界棒壘球總會(WBSC)主辦,目的是推廣五人制棒球,十二支國際勁旅會師香港,進行六天賽程,角逐錦標。揭幕禮當晚,冠蓋雲集,儀式過後,揭開的不止是世界盃戰幔,而是開展了五人制棒球(Baseball5)進入校園的序幕。
龍城·龍情|當體育遇上教育 九龍城一直是九龍區居民的生活核心。往昔,有世界交通樞紐的啟德機場和充滿本土情懷的九龍城寨;今天,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賣座和九龍城足球隊升上港超聯,都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開季前夕,特別相約九龍城足球隊兩位聯席主席麥融斌(Andrew)和何迪夫(Dave)到九龍仔公園觀操,暢談球事。有趣的是,球隊新球衣設計也受到電影九龍城寨的啟發,贊助商與球隊經討論後設計出來,背景是九龍城寨,橫看則是KOWLOON CITY的字樣。
參與・參透|當體育遇上教育 與黃偉堅校長共事多年,同事們都知道他是一個運動超級愛好者,經常強調體育運動對學生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擔任慈幼葉漢千禧小學校長四年,黃校長有沒有在這個平台實踐他的教育理念呢?筆者趁著試後活動的時間,到葵涌石籬探訪學校與黃校長交流。
嘗試・嘗新|當體育遇上教育 黃金寶(阿寶)可以說是教育界的寵兒,無論是運動會的頒獎典禮還是其他活動項目,許多學校負責人都會邀請他擔任嘉賓。因為阿寶除了在單車運動上有出色的成就外,他在致辭中總能言之有物,讓學生有所得益。
共樂・共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到啟德郵輪碼頭的地壺球中心探訪李石樁(下稱:木子),聽他細談地壺球這幾年的發展,打從心底裏替他高興。由一段冰壺新聞片段的觸動,發展成一個組織,更開設了活動中心,箇中艱辛實非外人所能道,但木子卻在微笑中娓娓道來。
閃避・閃耀|當體育遇上教育 香港一群熱愛閃避球的人士,眼見這項運動在學界漸受歡迎,卻沒有正式統一的賽規和裁判組織,於是在2005年3月成立香港閃避球總會,期望以有系統的行政組織處理會務,特別是可以邀請其他閃避球發展較好的地區到訪,通過交流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發展方法。默默耕耘,中國香港閃避球總會終於在2023年12月成為港協暨奧委會的成員,跨進一個新里程。
醒獅・獅藝|當體育遇上教育 農曆新年,雖不聞炮竹一聲除舊,「咚撐咚撐」的鼓樂聲仍然聲聲入耳,舞獅作為華人社會的一個重要傳統,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吉祥如意的期望。無論是在新界鄉村、城市屋苑,還是購物商場,舞獅活動依然不可或缺,為新春增添了喜慶和熱鬧的氣氛。
相約・相融|當體育遇上教育 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讓大家認識到蘇樺偉的奮鬥歷程,讓我們感受到某些孩子具備了特殊的專注力和毅力。這次我們走訪了蘇樺偉的母校——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跟一班專程到杭州出席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為香港運動員打氣的師生們聊聊天。
奪金・奪秒|當體育遇上教育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是運動盛事,有機會跟隨《運動版圖》採訪大軍到訪,作了一次媒體工作者的見證。沒有媒體的努力,把比賽的情況,圖文並茂,多角度呈現出來,讀者和觀眾何來安坐家中、或在任何角落瀏覽最新的訊息。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圓滿落幕,中國香港的運動員取得八金十六銀二十九銅共五十三面獎牌,成績斐然,比上屆取得四十六面獎牌增加不少,顯示了多年的精英運動員培訓可沒有白幹。
女棒。好棒 電影《點五步》的推出,增加了許多朋友的棒球知識,有沒有朋友因此而參與棒球運動呢?香港女子棒球代表隊總教練區穎良告訴我,要吸引大家參與,始終要依靠棒球自身的吸引力。在香港,棒球不如足球和籃球普及,但仍然有一班愛好者努力不懈,爭取好成績,今年六月,香港女子棒球隊便成功打進世界盃十二強。女子棒球,真的好棒!
跨越。跨欄-張宏峰 張宏峰是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的校友,一直都是體育老師寵兒。學生時期在田徑場上的努力,讓他取得「學界欄王」的美譽,其後更進一步成為「香港欄王」。宏峰很健談,對自己要走的路很清晰,希望他的人生路像賽場一樣,把困難一一跨越。
棋藝。棋品 -跟李宗德博士上德育課 認識李宗德博士多年,知道他對教育、體育、社會服務等慈善事業都會大力支持。藉著第十八屆香港學界圍棋比賽決賽日,作為賽事籌委會委員,決定邀請籌委會主席的他分享一下對這項比賽的感受。 作為一個社會實業家,李宗德博士不斷回饋社會,宣揚關愛的價值觀,期望生命影響生命。近年更積極推動品格教育以及推廣「創造共享價值」,透過各個平台及項目宣揚正面價值觀。在他的理念中,籌辦大型比賽讓同學競技交流,提昇圍棋水平之餘,亦可作品格培育。
融匯。共融 - 明愛胡振中中學校長 歐海健 認識歐海健多年,大家都聚焦於他在資訊科技教育上的成就。想不到歐海健榮升校長後,卻展現出他多方面的創新理念。除了創新科技外,他在明愛胡振中中學還增添了許多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做到真正的多元化學習。這天,我們便坐在學校的茗茶教室,暢談創新運動的推展。
充電。放電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五六歲的孩子是應該蹦蹦跳跳的。從前的孩子,一有機會便會通山跑,家居附近的空地是個樂園,閒來便會聚在一起追趕奔跑,玩個不亦樂乎!現在的孩子少了這份福氣,應該在草地奔跑的時間變了到商場閒逛,甚或坐在書桌前面溫習明天的默書。
體驗・體現 後疫情時期,學校恢復正常授課,有機會跟幾位教育局的同工見面,說起教育局體育組近年的工作,有些資料是值得跟大家分享的。這幾位同工分別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首席教育主任羅潔玲女士、總課程發展主任 (體育)王慶宜女士、署理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體育)吳俊輝先生。巧合得很,三位同工早前也跟我在不同的教育崗位上合作過。
覆盤・翻盤:周世傑 一直以來,中國象棋都是中小學生的基本玩意,幾毛錢一副的飛馬象棋可以玩足一個暑假。那時候,報章雜誌總會有一些殘局給象棋愛好者思考。然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已忘記了下象棋的樂趣,三十二隻棋子慢慢從記憶中褪下來。直到年前遇上象棋大師周世傑,重拾許多回憶,什麼「一卒讓三先」的開局、「雪擁藍關」的殘局,胡榮華、楊官麟等象棋大師的對局故事,一一在腦中重現。 剛認識周世傑的時候,只覺得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棋士,怎樣也想不到,他背後有一段坎坷的經歷,幸好象棋改變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