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小學體育科將於26/27學年納入校內成績評估,進一步推動同學培養運動習慣,是教育界朋友近日的關注點,得知馬俊江校長參與了教育局聚焦小組的諮詢工作,因此特意到聖公會聖紀文小學跟他聊聊。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馬俊江校長認為體育科評核是客觀持平的

體育科納入呈分試的好處

修讀體育出身的馬校長曾經擔任三間學校的體育科主任,對體育科的課程有深入認識。他認為今次改變,教育局做足準備,亦諮詢了體育教師、校長、學者和辦學團體代表。體育科納入呈分試,與音、體、美三個學術科目比重一樣,除了作為體育人的他贊同外,校長普遍表示歡迎,家長為孩子準備這個呈分試而多了時間做運動,絕對是一件好事。學者通過科學數據說明運動對學生的好處,許多研究已證實適量的運動可以令學生更加專注。葉柏強醫生更用醫學的角度告知家長,做運動可幫助學生學習。

馬校長憶起二十多年前入行的時候,已經為各科均要呈分,唯獨體育沒有而感疑惑。有說體育課評分的標準不夠客觀,肥仔肥妹定會吃虧。馬校長不以為然,並表達一些看法:「不是每個人都有畫畫天分,也有人五音不全,為什麼視藝和音樂仍要呈分?為什麼體育科呈分就不可以接受這些差異呢?」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每天運動,持之以恒,何需試前操練?

評核範疇與標準

諮詢會上大家都認同體育科應該要納入呈分試,要討論的反而是怎樣提高信度和效度。體育科評分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和體適能四個範疇。體適能方面會引用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裡面的項目。技能方面,馬校長建議提供三個不同範疇的項目給學生選擇,例如球類、田徑或體操等。三個項目都在課堂學習過,學生可選擇自己有信心的項目。評核會包含技術分,就算只考籃球射籃,準繩之外,還有姿勢分數,如出手的動作是否正確,有沒有配合腳的起跳等等。至於知識和態度,且聽馬校長道來:「主要是評估學生的體育知識,例如奧運五環代表什麼?籃球三分在哪條界線?足球比賽十二碼是什麼回事?這些都是很基本的體育常識,其次就是體育活動時的態度,或者一些球例的問題。」最後還會加上平時分。

持分者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家長。家長教育非常重要,可讓他們理解體育科評分的意義,知道體育科的評分其實是客觀持平的,不需盲目操練。教育局特別舉行了兩場家長會,馬校長與同事受邀作分享,讓家長釋除疑慮。體育老師有專業判斷,會因應不同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懂得調適課程,甚至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去配合。家長要明白呈分試不是以一個校隊或者運動員的標準作準則,而是以一個普通小學生在五、六年級應該達到那個程度作參照。相關體育項目全部學生都有學習,基本上人人平等。學生的體能評分標準,不是考試那一刻老師才制訂,而是循序漸進得來,一般學生絕對可以達到。馬校長嘗試從低年級開始跟進這個步伐,希望發展成一個有系統的螺旋式體育校本課程和評估項目。

馬俊江校長的教育理念是建立一間Academic and Joyful School。作為學術(Academic)校園,對學術成績有一定的標準和期望。Joyful就是喜樂,要學生喜樂,在校園內便要安排不同的經歷,讓學生經歷被愛、成長、最後成功。學業之外,學校會建立不同的舞臺給學生發揮,讓他們發展不同的潛質。

持平・持恒|當體育遇上教育

馬俊江校長(右)跟筆者細談體育科納入校內成績評估的情況

校長心聲

教育局一向重視學生全人發展,鼓勵大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體育科納入呈分試,在知識、技能、態度和體適能四個範疇,幫助學生從小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集思廣益,這一學年參與試驗的學校正測試不同的體育科評核模式,期望找出最適合的方案。最重要的是,持份者緊記學生不需要考試前操練,只要持之以恒,每天運動便可以了。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3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