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金・奪秒|當體育遇上教育

奪金・奪秒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是運動盛事,有機會跟隨《運動版圖》採訪大軍到訪,作了一次媒體工作者的見證。
沒有媒體的努力,把比賽的情況,圖文並茂,多角度呈現出來,讀者和觀眾何來安坐家中、或在任何角落瀏覽最新的訊息。

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圓滿落幕,中國香港的運動員取得八金十六銀二十九銅共五十三面獎牌,成績斐然,比上屆取得四十六面獎牌增加不少,顯示了多年的精英運動員培訓可沒有白幹。

運動員、記者同樣搏盡

十月三日,在亞運會足球運動項目,中國香港以一比零擊敗伊朗,晉級四強,成為全城熱話,市民奔走相告,在十月五日一起看電視轉播,集氣支持港隊。由此可見,香港人對港隊仍然支持,對運動熱誠不減。

四年一度的亞運會,亞洲各地的運動員雲集,大家都竭盡所能,在各個運動項目的平台上爭取佳績。一個運動員登上領獎台階,不止是一個人的天賦和努力,背後花盡教練、訓練員多少人的心血,可以說是整個團隊的配合。

媒體團隊何獨不然,大家不想錯過重要的賽事,一個接一個地趕到下個比賽場地,很多時在傳媒休息室拿幾個小蛋糕在車上啃下便算一頓了。更甚者在車廂打開電腦工作,沒有一刻閒下來。幸好主辦單位已對媒體提供了許多方便,照顧了大家食和行的需要。除了主媒體中心(MMC)集中處理訊息的最新發佈外,每個比賽場地,包括媒體工作室、媒體休息室,設備都很完善,方便大家整理、發放、翻查資料。

亞運會賽程由上午六時半到晚上十時都有,賽程緊密起來,工作時間便要「頂天立地」,有時候採訪完晚上舉行的項目,加上車程,回到MMC已經十一時,大家都笑說宵夜當晚餐,飯錢都慳返。

特別是攝影記者,為了捕捉剎那的動態,不要說背著那十多公斤的攝影器材,拍攝後還要趕返傳媒中心,挑選照片,整理一下便立即上載平台給公眾欣賞,務求第一時間出街。文字記者和編輯便接手餘下的工作,配合圖片作出報導。有些圖文不出十五分鐘便呈現讀者眼前,與直播實不遑多讓。

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主媒體中心(MMC)。

全天候捕捉不同項目

戶外比賽,日曬雨淋,大家都可以明白,但大家可有想像過,一節花式游泳(韻律泳)一個表演的時間只有幾分鐘,要捕捉七、八張照片,難度多高,賽程雖不足一小時,但俯伏或蹲在池邊的攝記褲子已給濺上來的池水濕透了。

很久沒聽過人用「鐵腳、馬眼、神仙肚」形容傳媒朋友了,用諸這群運動攝記一點也不浮誇。假如不是對攝影的興趣,對運動的熱誠,實在很難支持下去。雖然科技進步可以節省了運送、沖曬的時間,但卻不能取待人性化的神髓捕捉。

沉重器材隨時跟身

讀者或許認為記者坐在前排,很容易拍到照片,有誰想到他們要坐在賽場內,是要提前到場館申請,好拿到內場背心落pool(內賽區)拍攝,有些熱門的項目如劍擊只有五六件內場背心,就算提前至早上五點多到達會場也拿不到了。這些苦況,讀者們欣賞媒體的精彩報導時,可有想過?

請教一位資深體育攝影師,擔任體育攝影記者要具備什麼條件。他笑言體力比攝影技巧重要,轉換場地也好,在賽場找尋有利位置也好,一定要有運動員般的體魄方能背負五公斤以上的基本器材,那大炮似的攝影鏡頭可不是開玩笑的。至於攝影技巧,因有器材補救,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一環了。

熟讀賽例

運動攝影,當然要對不同的體育運動有認識,不清楚的便要先做資料搜集。其次是要有計劃,按照項目的安排要預先計劃行程,務求用有限的時間拍攝最多項目。賽事拍攝前也要有規劃,所以要預早到達場地,構思在不同的角度取景拍攝。

經驗的攝記會清楚不同運動的規矩程序,例如足球開賽前的合照,排球賽後雙方的握手致意。運動項目的比賽規則更不用說了,例如拍攝棒球,一定要清楚球例,何時防守、何時進攻,要預計拍攝賽場的什麼位置。什麼時候高位,什麼時候低位,如何捕捉運動員比賽後的表情,都是一點一滴累積得來的經驗。

隊際球類比賽有許多拍攝的元素,一些個人項目或靜態的智力比賽,便要考驗拍攝者心思了。田徑場面積大,走位多;游泳場面積小,走動有限,便要用上不同的方案。

賽場上運動員爭勝奪金,賽場下攝影記者爭分奪秒。

最後還是要鬥快

受訪者嘆息今昔對比,從前報章晚上才排版,有時間慢慢處理照片;但電子世界,圖文在網上平台的存活時間短,要成功就必定要快!

當然,攝記的工作還是充滿成功感的,滿意的照片在網絡發佈後,被拍攝的運動員除了下載作為紀念外,很多時候都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轉發並向拍攝者致意。好像香港網球運動員黃澤林便在社交平台轉發了Sportsoho幾幀照片,並以「搏盡無悔」四字道出自己的心聲。作品受到運動員和讀者的由衷讚美,什麼苦況也就拋諸腦外了。看著攝記手持一把八百毫米的超遠攝鏡頭,真有點葉孤城手持名劍「飛虹」,劍鋒三尺三,淨重六斤四兩的氣魄。

運動員在亞運會上爭勝奪金,背後的媒體工作者爭分奪秒,跟時間競賽,是觀眾和讀者的福氣,兩者的專業精神,都值得我們尊敬。

校長心聲

學校是培養運動員的搖籃,讓學生展現他們的潛能,有潛質的便栽培他們,讓他們盡情發揮。除此之外,運動產業周邊的人材和技術,也是值得教育界關顧的,特別是注重生涯規劃教育的今天。帶領學生參觀一個大型運動會,不單可以學習運動員的堅毅奮發精神,更可認識跨平台配套的科技、環保、籌劃、宣傳和報導等不同範疇的結合。

作者與亞運會吉祥物蓮蓮、宸宸和琮琮。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Sportsoho》202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