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藝。棋品 -跟李宗德博士上德育課

棋藝。棋品 
跟李宗德博士上德育課

認識李宗德博士多年,知道他對教育、體育、社會服務等慈善事業都會大力支持。藉著第十八屆香港學界圍棋比賽決賽日,作為賽事籌委會委員,決定邀請籌委會主席的他分享一下對這項比賽的感受。

作為一個社會實業家,李宗德博士不斷回饋社會,宣揚關愛的價值觀,期望生命影響生命。近年更積極推動品格教育以及推廣「創造共享價值」,透過各個平台及項目宣揚正面價值觀。在他的理念中,籌辦大型比賽讓同學競技交流,提昇圍棋水平之餘,亦可作品格培育。

香港學界圍棋比賽

在賽場一角,我們從學界圍棋比賽的創辦談起,和富社會企業主辦圍棋比賽的目的主要是宏揚國粹,促進同學的運算思維訓練。由第一屆香港小學校際圍棋大賽開始,其後增設中學組賽事,才正名為香港校際圍棋大賽。當時更舉辦圍棋節,普及圍棋文化。香港校際圍棋大賽一直得到不同的教育團體和校長會協辦支持,不經不覺已成了學界的一大盛事,轉眼間今年已經是第十八屆了!

每年的比賽為香港學界棋藝製造了交流的機會,讓愛好圍棋的學生共聚一堂,以棋會友,增進友誼。同學們藉比賽提高圍棋水平,培養健康高尚的生活情操,提昇解難能力。

第十八屆香港學界圍棋比賽由和富社會企業主辦,香港兒童棋院協辦,以中國數子法計算勝負。學生組(隊際賽)以學校名義參賽,每隊三名成員,分為中學組(中一至中六)、高小組(小五至小六)、中小組(小三至小四)和初小組(小一至小二);新秀組(個人賽)為小一和小二未曾參過本賽事的學生而設,讓初學者有機會跟其他棋友較量。比賽分兩天在喇沙書院進行,初賽由香港硬地滾球傷殘運動員何宛淇主持開棋禮,決賽邀得三屆世錦賽武術冠軍和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周定宇擔任主禮嘉賓。兩位運動員均會對參賽同學帶來訓勉和鼓勵。

以棋育人

籌委會主席李宗德博士坦言,他並不懂得下圍棋,但明白「琴棋書畫」四藝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其中圍棋對個人的修養有莫大的裨益,非常值得推廣和傳承。圍棋起源於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期,後期傳到朝鮮和日本各地。從十九世紀開始更向東亞以外地區傳播,至今圍棋愛好者已遍佈全球。亞洲許多地區甚把圍棋課程放入學校課時之內。香港的年青人,實在要多加認識。在李博士心目中,圍棋是智力運動,可以幫助學習,圍棋的好處,除了大會標榜的圍棋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訓、得心悟和得天壽之外,他認為還可以「以棋育人」,作為品德培育。下圍棋時有特定的禮儀,要懂得尊重對手,棋盤上的規矩,正面影響着棋手的成長。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圍棋,支持他們參加不同的比賽,正好說明一切。

圍棋活動,宏揚中國文化。

李博士寄語比賽的同學,下棋的勝負便是一個學習,贏棋並不代表擁有全部,輸棋亦不是失去一切。只要盡力,勝負並不是最重要,有大局觀,調整面對逆境的心態,汲取經驗和教訓才是得着。李博士在商界馳騁多年,他的說話實在值得同學們深思。

一番激戰,比賽圓滿結束,各組賽果如下:

組別/名次 冠軍 亞軍 季軍
隊際賽
中學組 九龍華仁書院 香島中學 筲箕灣官立中學
高小組 聖保羅書院小學 五旬節于良發小學 北角官立小學
中小組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新加坡國際學校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初小組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新加坡國際學校
新秀組(個人賽)
小一

楊幼謙
(耀中國際學校)

袁嘉鴻
(觀塘官立小學(秀明))
謝伯淳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小二 鍾思睿
(弦立書院)
莊子銳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楊承湛
(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

 

比賽完成,棋手收起沉著應戰的臉容,繼續找尋棋友對弈,棋子拍落棋盤的聲音此起彼落,有下快棋,有覆盤,有為屠大龍而歡呼,有為下了臭棋而輕嘆,煞是有趣。疫情後大家的情緒受到困擾,開心指數低,看見同學如此享受下棋的樂趣,相信就是李博士所說的幸福感了。

小棋手不論勝負均樂在「棋」中。

1

緊接而來的頒獎禮上,得獎者的努力和棋藝得到肯定。嘉賓周定宇分享了個人在武術的學習心得和成功歷程,同學們又上了寶貴一課。最後李宗德博士感謝籌委會的策劃、秘書處的安排、裁判和工作人員的努力、協辦單位的支持,特別是學校和同學的參與,令今屆賽事得以順利完成。

(左圖:李宗德博士與籌委譚兆炳校長頒獎予中學組得獎學校。)

校長心聲

李宗德博士與馮立榮校長攝於賽場

武有武德,棋有棋品,決賽日看見同學們在比賽中的沉著應戰,覆盤時的專注投入,體會到甚麼是樂於學習。看看香港哪所學校能打破框框,把圍棋放進課程之內,讓學生可以才德兼備,全人發展,相信圍棋在教育上會另有一番光景。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3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