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衝奧特集 Hey Olympics: 自由泳觀賽知識及重點

自由泳

觀賽基本知識及重點

田徑被譽為陸上運動之本,同理,游泳於水上運動的地位亦然。田徑與游泳,同為奧運的重點項目,尤其是兩者的個人100米項目,都是1896年首屆奧運的創始項目,100米鬥快,可謂奧林匹克座右銘「更高、更快,更強」的寫照。游泳現時於奧運共有35個項目,佔奧運總金牌量近10%,為了公平及作賽效率,多年以來逐漸制定了不少規範及標準。

歷史篇

自由泳=捷泳?

自由泳(freestyle)其實意味著泳手可以任何泳式作賽,只是因為「捷泳」阻力最低、速度最快(最高速達2.34米/秒),才令此泳式逐漸等同於「自由泳」。事實上,首屆奧運時並沒有多少人以捷泳(或類似)方式作賽,要到1910年左右,捷泳的基本原則定形了,捷泳才受到廣泛重視,成為「最快的泳式」。

1912年 - 首屆女子賽事

1912年瑞典斯德歌爾摩奧運舉辦了首屆女子奧運游泳賽事,只有100米自由泳及4x100自由泳兩個項目,反觀當時男子已經有背泳及蛙泳賽事,至於蝶泳要到1956年才正式成為項目。

「每划水兩次,打水六下」的由來

100米或以下短距離賽事中,當泳手左右手臂各划一次(划手兩次)期間,雙腿會打水六下。這個游法以1912年奧運100米自由泳金牌美國泳手Duke Kahanamoku為發揚人物,他從祖家夏威夷的長輩身上習得這技術。

另外,Duke還是一位滑浪高手,他是把滑浪引入加州的先驅者,是唯一一位泳手進入美國游泳、滑浪及奧運名人堂的人物。1990年,夏威夷壇香山豎立了Statue of Kahanamoku以茲紀念。

泳裝的規定

自1912年開始,泳裝在20世紀的改變標誌了女權發展及工業科技進步,但至2000年左右開始,泳裝科技(鯊魚衣)開始影響到賽事的公平性,某些材質設計及覆蓋身體範圍能有效降低水阻,世界紀錄被接連打破,令國際泳聯(FINA)於2009年頒布規定:從2010年開始禁止高科技泳衣,並列出新規定(部份節錄):

  • 男泳裝須在肚臍以下、膝蓋以上;女泳裝雖能從肩膀延伸至膝蓋,但不得包裹頸部與肩部;
  • 材質僅可採用纖維類織品,布料厚度及最低透氣度等也有規範;
  • 不得為個別泳手量身定做泳裝,所有經過批准的泳裝都將按照統一模式生產,泳手不可更改泳裝;
  • 經過批准的泳裝須在即將舉行的世錦賽及奧運會前6個月公開銷售。

奧運35個項目分佈

男女各有17個項目,1項為混合項目。從列表可見自由泳佔比重近半,加上個人混合泳的規範,皆令四式全能型泳手愈來愈活躍。全能型泳手除了專精於某一泳式,往往還會代表其他項目出賽,有能力同時晉級多種項目,因此觀眾可以在很多項目看見同一位泳手。

50米自由泳 / 100米自由泳 / 200米自由泳 / 400米自由泳 / 800米自由泳 / 1500米自由泳
100米背泳 / 200米背泳
100米蛙泳 / 200米蛙泳
100米蝶泳 / 200米蝶泳
200米個人混合泳 / 400米個人混合泳
自由泳接力 4x100米 / 4x200米
混合泳接力 4x100米
男女混合4x100米混合泳接力*
 
*男女各兩人參賽,自由分配所採用的四個泳種

賽事篇

游泳是以百分一秒為判別勝負的賽事,所以賽事規範嚴謹以達至公平。因為泳池的長度限制,所有100米或以上的游泳項目都分為起手式(Start)、游進式(Swim)及轉體(Turn)的過程,當中尤其在100米賽事中,前後兩者的好壞絕對會影響成績差異。

泳池的規範

泳池大小為50米x25米,水深超過2米,水溫以25~28oC為基準,泳手使用的水道寬度為2.5米,每條水道兩側池壁都設有計時用的電子感應觸板,泳手觸踫即停止計時。

水道的分配

游泳項目以8位泳手進行決賽,於預賽、準決賽中成績最佳的泳手將分配至正中央的第4水道,次佳者將分配至其左方的第5水道,如此類推。因為泳池中央較不會受到周遭波浪影響,所以於預賽、準決賽中成績較佳的泳手可享有相對較佳環境作賽。

15米潛泳規則

在起手式及轉體後的15米以內,泳手可全身潛入水中,但超過此距離即屬犯規。這是因為過去曾有泳手以潛泳方式藉以領先其他泳手,所以才有此規則。

奧運泳池標準

起手式

順序分為三個階段:

1. 反應及起跳
哨子響起後以臀部帶動向前跳,上半身逐漸轉換為入水姿勢,頭部藏在兩臂間,雙腿在入水前提起。

2. 入水
全身呈流線型進入水中,以一小「海豚踢」(Dolphin Kick)避免入水太深,在水中進行小踢腿維持入水的向前衝力,在15米前準備划水。

3. 出水
進行首次划水時雙腿同時轉變為踢水,從起手式轉變為進行式最困難的是要維持速度、節奏,保持前進速度順暢。

 

游進式

捷泳的主要動力來自上肢的划水動作:

划手動作基本分為移臂入水、抱水、推水三個步驟,觀賞游泳基本上就是欣賞泳手們將此三個步驟融匯為前進動力的過程,每位泳手的泳姿、節奏都略有分別。

 

轉體

順序分為四個階段:

1. 收束划手
於牆前決定最後划手的時機,與牆保持一定距離,確保在轉體前有足夠的向前動力。

2. 轉體蹬腿
頭往下帶動身體旋轉180度,雙手保持收束,於雙腿踫觸牆壁後發力蹬腿。

3. 推進
與入水時同理,全身呈流線型減低水阻,在水中進行小踢腿維持蹬腿的向前衝力,在15米前準備划水。

4. 出水
與起手式的出水相同。

Photo: Conrad
Design: Alice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