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屎難耐

橋咀島半月灣的石屎行山徑顯然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

橋咀島半月灣的石屎行山徑顯然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

香港的山徑問題愈趨嚴重,需要適切的維護和管理。可惜的是,多年來我們都是試圖以建構設施去應對各種山徑問題。鋪面已成為「改善」山徑的慣常手法,而當中最常見的鋪蓋物料,卻是石屎。

石屎廣泛用於市區的各類型建築,鄉郊村落的主要通道也常以石屎鋪就,便利居民日常出入和運送物資。然而,行山徑本身是以休憩和康樂為主要用途,亦是體驗自然的最重要媒介之一。它的管理和維護,除了要照顧使用者需要之外,也應兼顧當地的人文、生態和自然景觀,否則便會失去其內在意義。

有別於泥土的多孔隙特性,石屎的不透水性令它無法排走雨水,導致大量地表逕流往路徑兩側沖刷,令水土流失情況惡化,更甚者會掏蝕路基,使其崩毁。近年來,不少工程都會在石屎路基上鋪疊花崗岩塊。這些外觀天然的物料乍看與自然環境相融,但卻難掩其不利排水的弊害。再者,經切割和打磨的物料在雨後非常濕滑,容易發生危險。有民安隊隊員憶述曾在雨天下到西貢土瓜坪進行救援行動,以擔架將傷者抬離現場,但當地的花崗岩路徑濕滑難行,令搜救難度增加。

建造石屎山徑往往大費周章,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擾動(西貢大上托)
建造石屎山徑往往大費周章,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擾動(西貢大上托)
 建築工人正在木框內填滿砂漿和碎石(沙田道風山)
 建築工人正在木框內填滿砂漿和碎石(沙田道風山)

為求減少維護頻率和後續的管理工作(哪會擔心建築成本呢?規劃部門擁有的是大量公帑),這類山徑石屎化的工程一向規模龐大,其整修的距離動輒在百米以至千米以上,甚至把原本狀況良好、無須修繕的路段覆蓋掉。外購的建築材料不但費用高昂,在其製作和運輸的過程中亦增加碳排放量。為方便運送材料至施工地點,承辦商不時更會在原有路徑以外開闢運輸通道。過去我們在沙田道風山和粉嶺蝴蝶山的行山徑工程都曾發現類似事件;近日西貢大上托的工程亦因此而移除大量植被,不必要地拓寬原有路徑。即使在工程完成後進行彌償措施,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難以在短期內回復。先毁林後綠化的做法無疑本末倒置,浪費資源。

一直以來,有關部門常以「安全」為由,將山徑全面石屎化。可是,按工程圖則施作的行山徑,其階高、階深和路寬皆單一死板,欠缺變化,強行決定了每個人的步伐。相比富於彈性的泥土山徑,材質堅硬的石屎對膝蓋和腳踝的傷害更大,不利長期步行或跑步。闢建山徑的目的之一是引領使用者依循既定線路行走,減少踩踏兩旁植被,但在這些石屎山徑之旁,不難發現山友因難耐其弊而另闢蹊徑。

元荃古道被石屎和花崗岩塊完全覆蓋,成為「最佳」的反面教材;山友無奈另闢小徑行走
元荃古道被石屎和花崗岩塊完全覆蓋,成為「最佳」的反面教材;山友無奈另闢小徑行走
「小心地滑」橫額,何其諷刺(屯門徑附近山徑)
「小心地滑」橫額,何其諷刺(屯門徑附近山徑)

石屎山徑不單會令使用者過於依賴人工設施的輔助,更會讓他們誤以為路徑安全易走而忽視活動對基本體能和技巧的要求。長遠來說更會令人逐漸失去感察危機和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增加行山的潛在風險。

山徑帶領我們親近自然,加深與土地的聯繫和關懷;山徑石屎化卻是反其道而行,令我們與大自然關係愈發疏離。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1年10月號